![]()
![]()
寰球汽车内参主编 牛大为
刚刚过去的重庆车展上,“变革”一词再一次成为汽车圈讨论的焦点,和两年前不同的是,这一次的变革多被传统车企所提及,而且来得远比两年前更凶猛。
论坛上,长安汽车总裁朱华荣首先“开炮”:“目前大量的车企经营状况堪忧。”朱华荣的焦虑并非没有依据,资料显示,目前,国内共有汽车企业180家,其中32%销量为零;在96家乘用车企中,20%的销量为零;在118家中国乘用车品牌中,16%的销量为零。另一方面,市场销量集中度越来越明显,国内车企TOP10乘用车市场占有率已从2013年的66%集中到目前的87%。而在新能源发展方面,目前工信部注册的新能源车企累计达到503家,其中有51个已发布的新能源造车新势力品牌,而拿到发改委项目核准的只有16家,6家通过工信部审核。
基于以上数据,朱华荣认定,未来3-5年,车企的管停并转、兼并重组会时有发生,大部分汽车企业会被淘汰出局。而造车新势力经过未来3-5年的淘汰,80%-90%成为“先烈”将是大概率事件,特别是对于一些投机者、搅局者,可能汽车产业会是他们的“滑铁卢”。
和朱华荣同样有焦虑感的还有丰田中国执行副总经理董长征,不同的是,董长征似乎不愿意操别人的心,他的焦虑来自自身。董长征表示,丰田已经有80余年的历史,但在最近一两年,丰田内部发生的变化和丰田高层的紧迫感、危机感是从来没有的。
他指出,之前有评论说丰田是最能赚钱的公司,然仍然存在危机感。因为面对未来新技术的需要大量投入,要打赢未来之战,丰田一年的利润也就在200亿美元,这是绝对不够的。如果不勒紧裤腰带的话,未来很难打赢。此外,丰田的危机感还存在于过去领先的领域是否未来还能领先。
其实不管是李书福、朱华荣还是董长征,相比新势力车企,他们的担忧来得更加真切,更加直接,也正是因此,他们才愿意在公开场合说出心中的焦虑和危机感。对于汽车产业来说,有焦虑和危机感总是好的,毕竟危机感能促使行业进步。
随着技术的进步,有着超过百年历史的汽车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变革,这已经成为业界共识。重要的是,在这场变革中,此前所形成的技术体系、价值体系、商业模式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未来,可以说,每个汽车企业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正因如此,才让他们的焦虑和危机感更加强烈,而眼下能做的只有“创新”。
正如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汽车行业分会、中国国际商会汽车行业商会会长王侠所言,汽车产业的变革,听上去很美好,但挑战无处不在。变革的本质就是创新,如果没有创新一切变革都是空谈。模式创新、核心技术创新、产业和社会治理能力创新也被他奉为汽车产业创新的瑰宝。
首先是模式的创新。新进入者与传统企业的融合、车企和平台运营商的整合、股比开放之后国内外车企的竞合等,这都需要一种创新的思维来构建更加科学和更加高效的产业组合的模式。
二是核心技术的创新和突破。汽车产业正在经历的变革浪潮是由技术创新引发的,我们要清醒认识到,在很多核心技术层面,还存在不少差距。此外,现在整个行业对于核心技术的攻关氛围似乎还没有达到模式创新和产业整合这么地浓厚,这一点需要引起汽车产业界的高度重视。
三是产业和社会治理能力的创新。模式的创新、技术的创新,不可避免给我们的管理带来新的课题,如汽车共享和无人驾驶所带来的法律问题,新能源车企业的准入管理和能源政策的调整问题等。当产业的边界被打破之后,管理的边界也需要重构,原来条块式、分割式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新的发展需求,急需有针对性的管理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