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于长的挺像朗逸PLUS,速腾甘心宣布坐下位。
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速腾被德原朗压着打,差距是越来越大,上汽大众在国产化轿车方面的先天性优势,实在打的一汽大众有些怀疑人生。
1-7月份,朗逸累计销量达到20.6万台,相比之下速腾销量只有13.9万台,差距几乎达到7万台,如此悬殊的差距之下,我只能说朗逸PLUS改款太成功,不能说是说新速腾改款失败。
![]()
毕竟,严格意义上来说速腾平均单月销量破两万,数据上与自家宝来打平手,毕竟速腾定位更高于宝来,能够为一汽大众带去更丰厚的利润。
要怪,速腾只能怪这个阶段的朗逸PLUS太强了。
毕竟,PLUS之后的朗逸尺寸上已经与速腾差距不大,模块化平台架构之下的两款车型最大的差距就是配置以及轴距方面的差距,不同的是上汽大众更懂消费者需要什么,比速腾更低的价格以及时尚感差距不大的设计表现。
![]()
显而易见,其消费群体已经不在乎“德原朗”的戏谑之言,热销近乎10年的朗逸已经在市场口碑上全面压倒速腾。
这导致,即便终端价格差距不大的两款车型,速腾依然没有朗逸卖得好。
指导价14.99万的速腾DSG舒适型与指导价14.69万的朗逸DSG舒适型,两款车型价格层面差距只有3000元,速腾在占据绝对尺寸优势的情况下,还有着更丰富的配置优势。
![]()
前后排侧气囊、膝部气囊、疲劳驾驶、定速巡航、全景天窗、真皮方向盘等等配置的丰富化,事实上速腾的性价比远远超过朗逸。
当然,也正是因为这份诚意,让速腾在市场中拥有尚且不错的竞争力,单月轿车销量排名靠前。
可悲的是,按照一汽大众这份诚意,速腾的销量应该完全碾压朗逸才对,毕竟尺寸更大、品质更优秀、配置更丰富,但让人遗憾的是在销量战上,朗逸拥有绝对的优势。
![]()
一方面,朗逸有着更低的入门版普通车型,终端价格稳定在8万左右,占据较大销量,另一方面的确在用户认知上,朗逸的确更本土化一些,综合给予了上汽大众拉动销量的信心。
听我的,如果你的目标是1.4T朗逸PLUS,出门右拐一汽大众4S店吧,那里有更好的速腾等着你。
毕竟都活成朗逸PLUS+的速腾,还有着速腾的价格,无论从血统、产品力还是性价比上来说,速腾都有极强的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