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两则财经新闻震撼商界。
一则是8月13日贝壳以20美元/ADS的定价在纽交所上市,市值超过225亿美元。截至8月21日收盘,贝壳总市值超过472亿美元,折合3265亿元人民币,已然超过万科同日的总市值3178亿,更是高于碧桂园和恒大的2000多亿港币市值。
另一则是8月21日消息称,蚂蚁集团拟在两地上市计划中的估值目标为2250亿美元,折合15565亿人民币,已然超过建设银行的13009亿的总市值,离工商银行的17855亿总市值也不远了。
当下股票市场给予两家公司的估值,透着惊奇。但存在即合理,市场给出估值的逻辑总是自洽的。市场认为数字化经营的贝壳迟早会将辛苦开发项目的发展商们拍在沙滩上,贝壳未来可以扩展的领域不可限量,可以创造的收入和利润不可限量。同理,蚂蚁集团并非传统的金融公司,赚取科技赋能的无风险收入,且科技赋能的市场空间很大,最终产生的收入和利润将碾压最大的商业银行。
果真如此吗?事实上,现在试图对蚂蚁和贝壳的命运和前景做预言,很容易犯鲁莽的错误。
上世纪的网络浪潮中,无数创新者预见到网络将重塑多数行业和产业的商业模式和结构,而且这种远见已被过去十年网络科技股的巨大成功得以证实。只不过大家遗忘的事实是,当年向着网络化这一光明方向而生、而奋斗的企业,99%都失败地倒在了路上。
3年前,或许没有多少人可以清晰地预见到蚂蚁和贝壳能以今天这样的方式展业,创造出如此之多新场景和业务模式并赚到如此可观的收入。所以,市场宁愿相信,企业还会有跨越式的进步,企业的领导者和团队会想出更具创造性的解决方案,更具商业生命力的解决方案。只是这种可能性,不宜被高估。
现在股票市场似乎在认定这些企业自带光环,会自我进化并取得更大的成功,显然过于乐观了。经济史和企业史不会让我们轻信这样的结论。企业在迭代进化的过程中,失败的概率远远超过成功的概率,曾经风头很劲而现在却盛极而衰的例子也是不胜枚举。
戴尔创造过属于自己的神话,曾连续打败行业内的多个巨头IBM康柏、惠普成为PC行业无可争议而且似乎是不可撼动的老大。而如今的戴尔正在讨论私有化,快淡出人们的视线了。
在通信行业,2003年的诺基亚同样是无可争议且似乎无可撼动的老大。然而,在智能手机时代真正来临的时候,它却以惊人的速度衰退。
只有极少数的企业家妙笔生花,将资源妥善调配,创造出崭新且具有更高生产力的商业模式。这正是与亚马逊、谷歌和脸谱一起创业的千千万万企业倒下了,只有他们脱颖而出的缘故。
在无数次试错和挫败中,演化出今天的阿里巴巴。与他们同时起步,或是阶段同行的更多企业却失败地倒下了。
如果单看此时此刻,现实的迷雾晦暗难测,我们几乎无法断言,蚂蚁和贝壳都会在未来一定成功,或者未来会比万科和建设银行更成功。
激情过后,我们会发现数字化和历史上所有的技术革命和商业创新一样,知易行难。
数字化是未来、是方向,但很多企业成功的概率和成功的价值在当下被严重夸大了。今天风头最劲的企业既可能是可称王的剩者,也可能是扑向光明的飞蛾。
不过,一定会有企业取得无以伦比的成功,成为数字化经营的领导者,或者数字化转型的优胜者。在经济史上,人类总是需要泡沫来放大进场的信号,吸引企业家、资本和人才蜂拥入场,最后造就产业的繁荣。就如当年的网络泡沫,虽然在2001年后破灭了,但闻风而动的贝索斯、马云等等却创造了延续至今的商业繁荣。
无泡沫,不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