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几年前吗?新能源汽车补贴刚刚上马,各类造车新势力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几年之后,补贴逐渐退坡,一家又一家新势力在淘汰期中夭折。
到如今,还能维持下去的不过双手之数。
虽然熬过了最艰难的时期,但对于这些幸存者们来说,上下求索之路才刚刚开始,横亘在前的下一个难题是产品落地和交付。
众所周知,国内法规规定,只有具备生产资质的车企才能造车,而当下生产资质的申请难度极大。
所以这道难题,几乎难住了所有的造车新势力。
拿不下资质,前期立下的交付日期又在不断迫近,该如何是好?
新势力们想到了缓和之计,代工——与已有造车资质的企业合作,以代工的形式生产,保证产品交付。
但这也不是长久之计,因为又一个问题随之而来:国内法规规定,代工车型必须在尾标上标明合作的所有企业。早前的“江淮蔚来”,可是受了不少嘲讽。
于是问题绕了一圈又回到了最开始的重点,生产资质。
真就没办法了?
事实证明,天无绝人之路。因为新势力们又想到了一个办法,最简单粗暴的办法:买!既然申请不到,收购一家有资质的不就好了。
17年12月,威马汽车豪掷11.8亿收购大连黄海汽车;18年7月,电咖汽车收购西虎汽车获得了SUV生产资质;18年9月,拜腾以1元的象征性价格收购一汽华利100%股权,但同时承担了一汽华利8.55亿元的债务及职工薪酬;18年12月,理想汽车以6.5亿元收购重庆力帆汽车。
好了,以上这些都是背景,接下来的才是咱们今天的正戏——小鹏汽车收购福迪汽车。
小鹏汽车已经做好了所有准备,而福迪汽车的生产资质,就是这欠缺的“东风”。
2017年,小鹏汽车宣布开始在广东肇庆自建工厂,总投资高达100亿元人民币;2019年年底,工厂落成。
钱花了、厂建了、员工招好了,只要生产资质到位,这家工厂立马就可以给出10万辆的产能,所以小鹏汽车真的太需要这次收购了。
不过好在一路顺风顺水,小鹏汽车收购福迪汽车,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根据“天眼查”所公布的消息与数据,广东福迪汽车有限公司已经完成股权变更,新引入股东为肇庆小鹏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并由其100%全资控股,原有股东完成退出。
等到股权变更交接期过了以后,小鹏汽车将顺理成章的获得属于自己的生产资质,肇庆工厂开工也指日可待。
据统计,2019年小鹏汽车汽车的全年交付量为16608辆,虽然在造车新势力中已然名列前茅,但相比特斯拉的4.2万辆和蔚来的2.05万辆还有些差距。
而在特斯拉、蔚来的工厂落地之后,囿于没有生产资质的小鹏汽车可能会越落越远。所以自家工厂开工,对于小鹏汽车意义深远。
同时,也会对消费者们买车产生巨大的影响。
首先,新车交付时间大幅缩短。具备自主生产能力之后,肇庆工厂的10万产能加上与海马共建工厂的5万产能,可以保证小鹏汽车旗下任何一款车型的持续生产。
其次,价格可能更优惠。产能提高意味着需要更大的市场,将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的最低,同时给出更实惠的价格,才有可能在同行之中脱颖而出。
最后,产品会更多、更好。这不是在质疑此前代工的车型,而是代工模式的确存在问题:无法进行效率、成本、质量的自我管控,设计和生产也容易出现脱节。自家工厂开工,不仅解决了这些问题,还能加快新车型的研发,从而有更多更好的产品下线。
工信部非常支持代工模式,但对于造车新势力们来说,代工“治标不治本”。
要知道,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开工之后,Model3的入门价直接探入30万内,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而之后,蔚来汽车的做法更是豪气,直接与合肥市政府签署中国总部落户协议,用强大的实力解决了资金和生产资质的问题。
想要跟他们抗衡,除了早点取得生产资质,别无他法。
这时候,收购就成了最快的方式,也是最两全其美的方式。
对于收购方,比如小鹏汽车——早一点获得资质,就早一点拥有对抗的实力。
而被收购方,悉数近年被收购的这些老资质车企:大连黄海汽车、西虎汽车、一汽华利、力帆汽车、福迪汽车,几乎都是垂垂老矣,能以这样的方式被盘活,也不失为好事一桩。
熬过淘汰期,新势力们面临的是新一轮的同行竞争。
这轮竞争不再比谁PPT做得好、比谁蓝图画得大,而是真刀真枪地在产品上见真章。而这时候,工厂效率、成本把控、质量管理,直接关系着交付速度、价格和产品可靠性,也直接影响着产品的销量。
毕竟在新能源汽车已经逐步进入正轨之后,消费者们关心的只有一件事——你家的车OK不OK。
(注:文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