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对于L2级别的驾驶辅助系统,寅哥到底有哪些实际感受?
![]()
寅:大家好,就像上期预告的一样,本次么么答的特别篇来啦~ 也就是本期节目暂停回答大家问题,而是抛砖引玉、聊一聊略有深度的感悟吧。
最近一段时间,越来越多的车型都搭载了“准”L2级别的辅助驾驶系统,最近这一年来基本是井喷一样的存在。从对驾驶行为的影响、以及实际的用户体验来看,全速域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系统,要远大于隔音素质、底盘舒适性、驾驶乐趣等等方面,无论在拥堵的城市环路上走停,还是长途行驶时的高速跟车,合理利用驾驶辅助功能的前提下,可以大大缓解驾驶员的疲劳和提高安全性。
所以我也一直希望做一套对于自适应巡航的评价标准,不过实际操作中,遇到了巨大的问题:一是无法量化标准环境,哪怕是一些汽车试验场的测试项目,或者类似中保研对于AEB系统的评测,实际上都有产生误差的可能(光线、环境温度等等变量依然很难控制)。更何况这类标准也只能测试主动制动等等安全功能,和自适应巡航影响到“能用还是不能用”的关键点相距甚远。
本期就是暂时和大家“汇报”一下,目前对于自适应巡航系统评价的思考,我觉得大致要从这几点来说,结合近期一些试驾车型的实际体感来谈。
【1】舒适性
是否能像老司机一样、停稳的动作平顺线性?是否有足够的动作频次去适应前车的速度变化?方向盘输入力矩判断的细节处理好不好?未来从硬件上如何提升和改变?
能否能够更像人一样判断前车变化、能否及时识别前方静止车辆?弯道和匝道中能否自动减速?涉及到未来低延迟5G普及、高精度导航和地图数据的硬件提升。
自动驾驶系统如果过于谨慎、动作迟缓,反而会让实用度大打折扣,甚至反而会影响安全性。
驾驶员的手离开方向盘检测和报警,怎么才能更智能?起步速度和跟车距离,在可能和安全性冲突的情况下如何决断?
当然,上面提及到的“合理运用辅助驾驶系统”的前提,永远是不要完全依赖车辆系统本身,要清晰的知道什么才是最合适的运用环境。
好,本期的么么答特别篇到此结束,欢迎大家继续在微信评论区踊跃提问!我们下期再见,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