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Karakush
(本期算是私人定制小灶)
有朋友给我们提了一个问题:
为什么现在市面上的高端电动车都是新势力在扎堆造,比如蔚来、理想、拜腾、天际……且先不管成了没成,能成不能成,价格都坚定地斩在30万以上,这是国家都不想补贴的硬核高端线;
反而自主大车厂近期都跑去玩十万元不到的小微电动车,甚至推出了价格低到两三万的车型,比如五菱宏光MINI EV,一副要从山东老头乐的碗里抢肉的样子,微佳汽车何德何能,真是让人惊呼凶残。
看上去不合理的地方在于,按新势力的家底和日常紧绷的资金流,来挑战成本、品牌等多维高企的高端产品,仿佛吃的是草,还非要挤出香槟,自己勒紧裤腰带,也要带给你唐培里侬式的尊贵,看上去不太符合商业规律。
尤其是已经站定脚跟的自主老前辈们,明明更有资本去挣这波高毛利,却集体克制地保持在下沉市场发奋深耕——是不是更加说明,过来人都觉得,自主高端不可妄为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得先验证是不是,再去想想为什么。
实际上,自主大车厂不乏以高端的姿态,进军新能源领域的。目前在售的主流车型有:
广汽新能源的埃安LX,补贴后售价区间为24.96万~34.96万元,其中那款顶配为34.96万元,是高端的。
还有比亚迪唐新能源,分插混和纯电动两种动力,其中纯电版三款售价区间更高些,为29.79万~37.79万元,是高端的。
再有上汽荣威MARVEL X,分后驱版和全驱版,后者售价为30.88万元,也算跨入高端的。
但你八成没印象,有印象的你也未必觉得那么高端,毕竟它们的入门款甚至主销款都低于30万元。即便整体来看,它们的存在感仍旧很低。一个直观反映,在于销量。我们以蔚来ES6为参照系,可以看一下这些车型今年前四个月的累计销售情况:
这样的成绩是排不进头部前十的。
销量不济,有一定产品力的原因,但也不好说传统车企就是不如新势力会造电动车。从电动车的核心三电参数来说,现在上到30万的电动车,不会拉开太大的差距,续航基本都能做到500、600公里起。这是随着产业电池供应商水平而迅猛发展的,肯给钱就有。
(荣威MARVEL X有些吃亏,因为时间早,但在2018年推出时也还是可吹的。)
一些新时代电动吹可能会认为,新势力电动车对比传统自主,具备的溢价优势在于智能化程度。我认同这确实是行业方向,但在目前的市场口,这其实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不少刚需新能源买家,比起细节更充沛的AI助手或个别自带特色的自动驾驶功能,还是更看重老字号提供的稳定性、安全性等等背书,以及企业明天还在不在、明年还在不在的抗风险能力。
(何况主流的自动驾驶能力,也是给钱就有,博世套餐很能打……)
所以在我看来,溢价区别还是品牌力问题。
传统自主的新能源产品,是有市场号召力的。比如比亚迪旗下秦EV、元EV,以及广汽新能源的埃安S,这些20万以内的车型,在销量榜单中,还是强势地在前十拥有席位的;荣威的Ei5虽然后劲吃力,但在今年开局还是唯一单月上3000的车型。
只是这层天花板也是很明确。他们的溢价能力,其实和油车是保持一致的。近几年声量大噪的自主高端品牌,长城的WEY、吉利的领克、奇瑞的星途,能做出实际市场的天花板也就是20万,撑死出个头,到不了25万区间,所以30万的门槛更是支撑不能。
不是不想挣,而是挣不上。
WEY特别能说明这个判断。
去年WEY累计年销量突破10万,达到100,043辆,但统计入年终海报的三款主力车型VV5、VV6、VV7销量总和为99,399辆。当中644辆的差值,应该是P8的销量。目前P8已经停产了,根据销量记录追踪停产时间大概是在去年7月。
这款车是WEY在2018年4月推出的全新插混车型,也是当时WEY最高端的车型,指导价为29.28万~31.28万元,补贴后为25.98万~27.98万元。上市后其最高的单月销售成绩为570辆,在市活跃时间一年多。
虽然舆论带的节奏是,自主新能源踏进25万~30万区间,这个成绩实属不易;但是长城和WEY肯定是心有不甘的。长城在这款车上花了不小的功夫,不仅自主研发了Pi4插混平台,当时还做了盛大的系列宣传,甚至带到法兰克福车展上亮相。
一年多无起色便当机立断,也是很体现出这家民营巨头快速试错、每天进步的行事风格。WEY品牌后继的新能源车型,是VV7的插混——VV7新能源,于去年11月上市,最高端的GT版不过25.68万元。
与此同时,长城发力欧拉品牌。目前两款车,R1在10万元以下,iQ在11、12万。尤其是前者,混得风生水起,是前十的常客。
10万元市场,拼的是什么?是规模化效益,是供应商谈判,是精益成本控制,是下沉渠道布局,是整个体系性支持,这是长城等等老自主集团特别擅长做的事。所以除了五菱宝骏,吉利也推出了枫叶汽车,奇瑞还有小蚂蚁……
新势力干这头就会遇见瓶颈,很容易打不过就败下阵来。
实际上前些年新势力大军中,也有一小撮专搞10万元精品小车的,比如新特、电咖等等。切入的角度非常实惠:门槛低,重量轻,在当时的电池水平下更容易做高续航,解决电动车的核心问题;加上刚好处于风口,大批B端业务直接解决销量出口。
比如新特就很典型,其DEV 1在2018年推出时补贴后就6、7万,一开始批量交付集团客户业绩可观,但后续乏力,私人用户就更别提了。去年新特累计销量仅为2914辆,而原来规划的目标在5万-6万辆。今年就更难了,其年销售目标调整到6000辆,并且要推出更低端的下沉车型。
再比如电咖,2017年底上市EV10,补贴后5、6万,2018年销量2000辆上下,对于新企业来说能迅速跑起来不容易,但在基盘市场这点量也是根本看不上。于是下半年就改变路线做高端,改头换面成现在的天际。
它的ME7,补贴前售价36.68万(不含后排娱乐选装)/38.18万元(含后排娱乐选装)。现在受困于没钱,不知道什么时候能造出来,不知道还能不能造出来。
但不妨碍我们去想想背后的逻辑。一方面是因为低端难为,另一方面很大程度是见到了蔚来的成功。
尽管当时蔚来并不如现在这么令人笃定,丑闻缠身,各种难产、没钱、还有产品问题,但是它在纽交所IPO,在资本市场展示出了变现能力,树立了一个中国高端电动SUV完整的故事模版——这层意义的成功,比起真实的市场销量,对后来者更具效法价值。
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就蹦出不少打着中高端、高端旗帜的新势力,在次年的上海车展,带着各自惊人的预售价、预售区间,登陆人们的视野。还记得当时我们采访李斌,问及如何看待竞争,他说:你看看外面那么多要造高端的,高端哪有那么容易,高端不只是产品,高端是品牌的事。
要说他心里一点不急,可能也不是回事;但你就是能明确感觉到,那是砸过8000万做品牌的人,他有他睥睨的底气。
就看一眼现在的状况,可以说在高端领域获得实际成绩的新势力,不过就是蔚来和理想两家。(小鹏还得看P7那两款顶配的表现才能作数)
我们看到的所谓扎堆做高端的新势力,绝大多数,或是高概率要雁过无痕,比如拜腾;或是本身就是跟风之徒,风口过了,它也就过了,比如博郡,iV6高配预售价35万元呢。
文章推荐
探索沃尔沃XC60:豪华SUV中的安全典范 传祺gs4雾灯在哪开 传祺gs4倒车灯型号 比亚迪元用什么机油好 gs4空调滤芯怎么换 gs4自动空调怎么用 传祺gs4水箱在哪里 广汽gs4传祺换车门 传祺gs4仪表盘图标 传祺gs4雨刷怎么用最新文章
探索沃尔沃XC60:豪华SUV中的安全典范 传祺gs4雾灯在哪开 传祺gs4倒车灯型号 比亚迪元用什么机油好 gs4空调滤芯怎么换 gs4自动空调怎么用 传祺gs4水箱在哪里 广汽gs4传祺换车门 传祺gs4仪表盘图标 传祺gs4雨刷怎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