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开情感因素去理性看待汽车工业发展史,汽车之所以能普惠到千家万户并非偶然,只不过在这必然之中,是劳动力与生产力经过微妙调配下,生产力成倍放大后的结果。
直白讲,就是劳动力无法满足现有生产需求时,进而引入机械加以辅助,并最终达成供需关系的简要平衡,汽车的诞生便是其中之一。是巧合也好、经济发展的必然也罢,总之,当时带头大哥欧洲成为了汽车的发源地。
当德国人卡尔·本茨先生的MarkI横空出世后,作为畜力车、蒸汽机车时代下的又一新兴产物,这个带着内燃机和加速器的三轮马车,自然受到小部分人的追捧,进而被一小撮人发现了市场潜力并纷纷如法炮制。
这让欧洲开始萌发汽车文明,并且在萌发的背后,汽车产业链雏形开始悄然生成。
比方说一百多年前的欧洲,懂内燃机的能制造汽油发动机;不懂的会着手加工整车需要的零部件,成为萌芽期供应商;木匠、橡胶商会推出一些有利于车身加固、行驶稳定的零配件;一些有大型工厂的人会组建早期所谓的CKD工厂;而一些资产雄厚、人脉较广的名流自然不愿意干脏活,他们成为了渠道商。
其中的底层逻辑是,达成共识,追逐风口,猛扎进去,迎接朝阳产业。
如此一来,汽车工业雏形就已诞生,但东拼西凑出来的车产能必定不高,即便以二八定律划分,这种质量不高、做工粗糙、动力孱弱甚至还没顶棚的新玩意也是富人们的大玩具。
1895年6月,世界上第一次拉力赛举行,起始点是巴黎,终点是波尔多,全程1100多公里,别看现在尊称其为拉力赛,其实参赛车辆也就二十多台,驾驶者要么是自己研发汽车的,要么是有钱人,当然前者占大多数。
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在比赛中尽量取得好成绩,并且通过在场为数不多的媒体将赛事影响放大,宣传本品牌汽车并增加销量。放眼如今的汽车市场,这套看起来并不骚的操作着实有点眼熟。
但即便夺冠并且宣传到位,产能还是跟不上,售价依旧居高不下,使得汽车仍旧是小众群体的享乐之物,而所谓的速度、性能只是汽车的单一标签,成为达官贵族追逐汽车的一项符号,这与今天的顶级超跑商生存逻辑十分相似。
要知道,那次世界首次拉力赛的倒数第一名,可是大名鼎鼎的米其林兄弟,而这次比赛还仅以法国制造为主。
说起这一段,就不会显得汽车多么高高在上了,因为它们有亨利·福特。
1906年,美国的福特汽车公司生产出装有车蓬和车门的箱型汽车,因为此前北美地区几乎没有带顶棚和前风挡玻璃的产品。虽然这与当下汽车高度相似,可依旧摆脱不了由马车而来的轿厢布局。
更重要的是,早期的汽车生产基本上依赖手工制造,由工人们敲敲打打拼接组装,几个、十几个、几十个人围着一台车转圈圈。
这种如同工蜂&蜂后的劳动关系是无法形成规模化生产的,导致北美地区单辆汽车的生产成本依旧很高,致使价格也非常昂贵。但要比欧洲便宜些,彼时北美工人年薪不过几百美元,而汽车造价需要到几千美元不等。
看,与欧洲隔洋相望的北美也是如此,这说明汽车产业初期都无法避开汽车由上自下普惠的逻辑,只不过美国人更幸运,因为它们不仅有福特,还有亨利·利兰。
在19世纪90年代,凯迪拉克创始人亨利·利兰发明了新的零件加工方法,可以使公差配合精度提高到1/100000英寸。这种思维影响了福特的造车理念,并且让福特老爷子能真正践行他的理想——让普通民众都能开上汽车。
随后,福特老爷子在参观芝加哥食品包装厂时,发现一些人利用空中滑轮、滑轨把需要包装的肉或其他东西装在一个传送器上,传送器将它们运到生产肉的人身旁,然后他们再把肉取下来。
这让亨利·福特茅塞顿开,并产生一系列感悟,原话如下:
如果一种工具能节省10%的时间,或者增加10%的成果,那么缺乏了这种工具就相当于多缴10%的税。如果一个人的时间可以换算为金钱,若一个小时值50美分,那么节省10%就意味着增加5美分。
人类都有智力差别,如果每一个岗位都需要专业技能,那么这个工厂一定不存在。需要做的是人尽其才,高低搭配,按劳力及专业性制定不同薪酬。
诚然,亨利·福特基于这种理念开辟了汽车流水线作业,虽然纵观汽车发展史,流水线作业必定会出现,可亨利·福特作为先行者让一切成为了可能,并且这不是一条简单的生产线,它在初期就具备相当多的后期优化概念。
比如按照操作程序安排工人工具,让零部件的移动距离达到最短;
比如被装配的零件永远会出现在工人最方便拿起、放下的位置,节省最多的时间;比如工人的工具箱永远在自己唾手可得的最佳位置,优化加工时间。
就这样,1913年愚人节,福特汽车第一条流水线正式小范围开工,试装飞轮磁石电机。或许有人会问,效率到底提高了多少?
以飞轮磁石电机为例,此前手工装配电机的话,单个工人每天9小时工作量能安装35台,当这29道装配工序被分拆发放至生产线各处,仅需13分钟出头。细看这效率也没能呈几何数字提高,但流水线的潜力不可估量,因为1914年亨利福特将这条流水线二次优化,生产线高度提高7英寸,随后又将传送带移速提高,装配时间缩短为7分钟,使得单人效率提高4倍有余。
随后亨利·福特将流水线作业应用到其他部件的制造、装配上,并最终实现整车流水化作业。正如他的理想,福特T型车真正走进了千家万户,别人家生产一台车需要600-700工时,而福特家只需要不到13工时。
可这还不够,福特T型车每台售价虽然为780美元,降维打击了同行们,可还是太贵。
随着福特将严苛的生产理念用在流水线优化上,福特T型车产能不断攀升,并最终实现单日4000台产能的恐怖数字,按照老福特的话讲,如果以4000台为目标导向,换作当初纯手工装配的工作环境,工厂需要20万劳动力。
换回来的成果也甚是喜人,T型车售价从1910年的780美元,降低到360美元。一个普通美国民众半年工资足以支付起一台汽车,而福特工厂里的工人福利待遇更是优厚。
写在最后:
1921年,福特T型车的产量已占世界汽车总产量的56.6%,截止1927年,它的累积销量超过了1500万辆,是世界上首台规模化量产的平民家用车,他的生产理念反哺了欧洲汽车工业,也从根本上促进了西方工业、经济发展的脚步。
文章推荐
探索沃尔沃XC60:豪华SUV中的安全典范 传祺gs4雾灯在哪开 传祺gs4倒车灯型号 比亚迪元用什么机油好 gs4空调滤芯怎么换 gs4自动空调怎么用 传祺gs4水箱在哪里 广汽gs4传祺换车门 传祺gs4仪表盘图标 传祺gs4雨刷怎么用最新文章
探索沃尔沃XC60:豪华SUV中的安全典范 传祺gs4雾灯在哪开 传祺gs4倒车灯型号 比亚迪元用什么机油好 gs4空调滤芯怎么换 gs4自动空调怎么用 传祺gs4水箱在哪里 广汽gs4传祺换车门 传祺gs4仪表盘图标 传祺gs4雨刷怎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