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网约车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但细分起来,这里却有很多不同。
比如有一些出行公司是由车企组建的,包括T3出行、曹操专车、欧拉出行等;有一些出行公司则科技属性更强一些,比如滴滴、嘀嗒这类搭建出行平台的公司;还有一些出行公司则属于聚合模式,比如高德打车、美团打车等。
![]()
无论哪种出行方式,都需要大量的车辆来保证运营,从这个角度看,由车企组建的出行公司具有天然的成本优势,同时还可以通过这些里程数的积累来采集新车的各项数据,反向影响新车的研发策略,可以说是将生产与市场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
更为关键的是,由于出行公司的存在,车企也可以在新车销量上完成更亮眼的业绩。
而除了车企直接出资成立出行公司外,各地还有大大小小难以计数的租赁公司、出行公司,两年前的出行热催生了太多的企业,不过随着各地的汽车“共享坟场”被曝光,这一领域的另一面才被大家所熟知。
![]()
![]()
那么在如此多的出行公司中,或者说在共享出行的领域里,究竟有哪些问题存在呢?对此,茶哥认为J.D.Power发布的“中国网约车服务质量研究”颇有意义,整个报告篇幅很长,其中关于平台服务质量和司机服务质量方面的结论值得关注。
![]()
从平台服务质量方面,用户的抱怨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叫车过程中接单时间过长,尤其是早晚高峰时刻需要等待很久;
2.地图定位不准,APP显示的上车地点和实际位置不一致;
3.平台派单的车辆距离太远,用户需要等候较长时间。
而司机服务质量方面,用户抱怨的主要问题同样集中在三项:
1.司机存在不安全的驾驶行为和习惯;
2.车辆不整洁,车内有异味;
3.司机未主动帮助乘客,比如帮助乘客从后备箱取放行李。
![]()
另外,研究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由于不同类型的网约车有不同特点,用户开始针对自己的日常需求来选择不同品牌的网约车出行。即便是目前一家独大的滴滴,其用户也开始出现了流失。
一些用户考虑到安全问题和更好的司机服务,将目光转向区域影响力较大的B2C专车平台,这些用户认为司机是本地人会更便于沟通,也更可靠。
另外,性价比虽然仍是大多数用户考虑使用网约车的首要因素,但随着市场的不断成熟和用户需求的不断开发,用户对出行质量的要求也逐渐提高,愿意为更好的服务买单。
由此可见,在网约车市场的下半场,出行服务的参与者更加需要关注服务质量,针对不同用户人群提供定制化服务,利用新技术减少出行成本进而提升用户满意度。
![]()
通过J.D.Power的研究可以发现,由车企成立的出行公司并非一无是处,在与滴滴等巨头竞争时同样具有对手不具备的优势。目前汽车销售市场正处在巨变当中,无论是新车的消费结构变化还是车辆使用的场景变化,都在倒逼着车企进行调整,这也是一些大型车企在主动谋求向科技、服务公司转变的重要原因。
茶哥认为,对于车企来说,无论是以哪种目的成立出行公司,如果只将它当成销量上左手倒右手的工具,那么必不会长久;相反,如果善于在环境巨变之中寻求机会,那么未来出行业务很有可能成为车企的重要利润来源。
滴滴虽然很强大,但它总没有整个出行市场大,既然在京东、天猫独霸网商的时代能够杀出拼多多,那么为什么在出行领域不能出现另一个寡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