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周,还差5天举办的日内瓦车展,最终在疫情下彻底妥协。至此,全地球人类正式对这个比我们小几百亿倍的生物开战。虽说日内瓦车展取消了,但厂家仍按计划发布新车,只是搬到了线上,效果参差不齐。
不过,近日有外媒称,4月的北美车展将如期举办,不受疫情影响。这不禁让我们思考,疫情过后,是否还需要办车展?
在此,我先抛出观点:需要。
其一,汽车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工业品,很多诸如漆面、做工质感等细节,必须只有通过现场才能感受得到。人对车的感觉是全方位,视觉仅是一方面,触感又是重要的一方面,包括摸、闻、听,很遗憾,至少前两样无法通过“云”科技传递出来。云看车,就像你只能隔着屏幕相亲,这种感觉很怪。何况屏幕里的ta,可能经过了美颜,跟真人还有差别,跟某宝的“卖家秀”和“买家秀”是类似的道理。同样,厂家搞线上直播,通常也会“护短”,不会播一些不好的细节,比如底盘后悬挂简配为扭力梁、发动机盖左右接缝不均匀……总之,厂家希望你看到的,跟你想看到的,可能不一样。其二,车展难得将众多新车汇聚在一起,老百姓们更容易在现场对比多款车,这辆坐坐,那辆试试,这样就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省去他们挨家品牌4S店折腾的时间成本。另外,对于那些平时难接触到的豪车,广大老百姓也能借助车展开开眼界。总之,许多人其实很享受逛车展的过程,这是线上所没有的体验。毫不夸张地说,对于爱车之人,尤其是男同胞,逛一天车展可能比他老婆逛10家商场还兴奋,这就肯定了车展存在的价值。因此,疫情过后,车展仍然有必要举办。其实,国内的大车展频次也没那么高,以北京和上海两个城市来说,每两年举办一届,其他一线城市是一年一届,对当地许多人来说都算得上难得的体验活动。不过,经历了这次疫情后的车展,可能会有所改变,就是重新配比线上和线下的资源,达到投入产出比更大的曝光。此前那些反对车展的人认为“劳民伤财”,这其实主要体现在媒体日的发布会上,通常一个发布会,上点档次的都价格不菲,如果请大牌明星,费用更不得了。港真,虽然花了大钱,但很多车展发布会的效果还是非常有限的,媒体大多将报道重心集中在车上。有多少媒体报道领导讲话、发布会的舞蹈演出有多精彩?极少,因为关注这方面内容的读者很少。更多人想平平静静地赏车,而不想掺杂无关重要的东西。随着5G网络、VR技术的迅速发展,再加上网红业的发达,其实发布会完全可以搬到网上,不必占用车展线下的资源。哪怕车企在车展期间举办线下发布会,也仅邀请了一小波媒体到场而已,轮不到普通群众。所以大多数网友来说,线下举办得再热闹,也跟他们关系不大。还不如在线上搞直播实在,让全民都参与互动起来。一场好的发布会,不是看烧了多少钱、请了多大牌的明星、是线下还是线上的形式,而是看效果——所谓的影响力,有多少人记住这个发布会,有多少人因为这个发布会去买车(转化率)。那么,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发达,车展会不会有消失的一天?至少短期看,这个可能性为0。有些车企为此做过尝试,尤其新兴的品牌,通过在人流密集的商圈建设体验店,或开办为期一周左右的新车品鉴会,但效果都不如参加一个大车展划算。因为车展人流量也相当密集,而且绝大多数是目标群体,命中率更高。所以最后这些新品牌,也采用“双管齐下”的做法,在搞其他创新传播的同时,一样积极参加车展。退一步说,即使国际化大车展的规模越来越小,其他区域的车展还会存在,它们继续承担促进消费者看车购车的职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展销会。或者,未来车展会更加多样化,比如新能源车展览、传统燃油车展、经典车展览、汽车新技术展览等。总之,线下的展览,是很难被取代的。当然,话不能说死,如果真到了车展消失的那天,那只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没有传统意义的私家车,所有人进入“公共出行时代”;另一种就是汽车进入了纯粹的“寡头时代”,即只有1个汽车制造商,它的产品永远基于万年不变的平台,人们都熟悉它的触感、质感是什么样,只需在网上定制不同外壳和造型即可。那时,车展可能对人的吸引力没那么大。“汽车寡头”观点不是凭空胡扯,早期全球汽车品牌也是多如牛毛,最后通过优胜劣汰,分分合合,才缩减为今天几十家大品牌。早在2009年年初,前菲亚特集团CEO马尔乔内就抛出“未来汽车行业只有6家公司”的言论,认为在未来能够生存的汽车企业,一定是年产550万辆以上的“沃尔玛式”企业。无独有偶,2018年,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也有类似预言,不过他更加极端,认为最终全球仅剩下2-3家车企。可能就有点类似今天数码相机的状况,要么是尼康,要么是佳能,其他都是小角色。不过,无论是第一还是第二种情况,都属于一种很理想的社会状态,很难出现。一次疫情,改变了很多行业。虽然根据我们的分析,车展这种传统的形式在疫情后还将继续,但这次特殊时期,也给了车企们一次形式上破例创新的机会,总体来说也是好事。这就跟汽车的发展一样,其实今天你看到汽车的样子,不一定是当初车企想要的,而是在环境、潮流、法律这些“意想不到的突变”共同作用下,才不断改变。只有接受,才能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