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11月份到现在,奥迪首台纯电SUV e-tron在国内上市已经超过3个月了。
起初很多人对其没有出格的造型设计、说得过去的续航里程和动力性能、以及驾驶感受与人机体验与传统燃油车没太大区别的产品特性还是抱有不小期望的,认为传统大厂造的车,就应该不冒险不激进、给消费者一种最熟悉的感受,从而带来可靠的产品认知。
![]()
然而事实是,据可查数据显示,奥迪e-tron在去年11月份只卖出了129台,12月份为151台;同期最直接的竞争对手,特斯拉Model X则分别卖出了865台和1692台。
e-tron为什么卖不过Model X?我们不是这两台车的车主,没有什么发言权,但根据微博博主@常岩CY发布的一则国外e-tron车主的血泪抱怨,可以从中分析出一些端倪。
![]()
这位已经拥有了7辆特斯拉的车主在开了两周奥迪e-tron(约1200km)后,给出了如下结论:特斯拉比竞品领先了6-10年。
原因也很简单,他认为奥迪的研发人员没有用特斯拉擅长的第一性原理思考问题,当然这也是马斯克的金字招牌。所谓第一性原理,就是指看透事物的本质,把事物分解成最基本的组成,从源头解决问题。马斯克曾经说过,我们绝大多数时候都是类推地思考问题,也就是模仿别人做的事情并加以微幅更改。但当你想要做一些新的东西时,必须要运用第一性原理来思考。
![]()
通俗点讲,就是不要吃别人烹饪过得食材,要想得到最实惠又最美味的佳肴,就自己亲手去做。比如在制造特斯拉的过程中,最大的成本来源于电池组件。研发团队发现电池组件成本要600美元/千瓦时,马斯克通过第一性原理思考,把电池分为各种金属元素以及其他成分,再对生产流程、产地、供应链每一部分进行优化,最终将电池组件成本降低到80美元/千瓦时。
所以在这位车主看来,奥迪e-tron不够创新的根源也许是包袱太多,并且在拥有很多燃油车研发经验和束缚的背景下,没办法放下一切从零去探寻电动车该有的模样,这是天生的劣势,也是不可改变的。
![]()
其次,这位车主还列举了诸如e-tron的app是坨屎、没有成熟的充电网络、蓝牙和车载app只有一半时间可以使用、家充无缘无故停止、能耗高、导航难用、每次按下启动键屏幕都会提示需要插SIM卡等各种小问题。
事实证明,目前阶段,纯电动车的消费者还是更倾向于有更大技术突破、可以带来更多为新鲜感受的品牌和车型,而非一味强调可靠安全、成熟保守的选择。更何况,从e-tron的实际使用体验来看,传统车企造的电动车,似乎也没那么成熟可靠。
不知道是不是确实为e-tron羸弱的竞争力以及不成熟度感到了担忧,奥迪最近以供应链问题为由,宣布被迫停产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工厂生产的e-tron,并且可能会波及到即将发布的e-tron Sportback的后续量产工作。
![]()
对于这一消息,业界普遍推测是因为LG化学在波兰的动力电池工厂产能有限,而导致动力电池供应不足。LG化学这家波兰工厂是欧洲为数不多的大型电池生产基地之一,几乎所有欧洲主流车企的电动车型都有在此采购的需求,产能供不应求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在这点上,特斯拉似乎又领先了一步,目前特斯拉已经收购了包括Maxwell、Hibar及SilLion等多家电池制造商,自产电池的计划也逐渐浮出水面。
相比之下,无法依靠规模效应作为筹码来谈判的奥迪e-tron只能苦苦等待供应商的排产安排,眼巴巴的毫无束手之策。
现在去网上搜索“奥迪e-tron”和“特斯拉”的关键词,再看这些当时把e-tron捧上天的文章,心中不禁一丝唏嘘。
![]()
还是劝奥迪脱下皇帝的新衣,多研究研究第一性原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