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汽车设计行业有一个共识:设计小型汽车比大型的更难。
我能够理解这句话的涵义。相对大型的汽车,小型车的每一个弧面,线条和细节对于整体的最终影响都更大。而设计师尝试将这些特征都融合到一个具有凝聚力车型中的空间也更少。如果看起来过于复杂,用户很可能因为一些不合适的地方而排斥这辆车。另一方面,如果设计过于保守,那多半会制造出一辆没有任何辨识度的汽车,无论是外形尺寸还是设计。
![]()
而对于我们所钟爱的汽车改装也是如此。在不断发展的改装行业里,一台车往往都会融合不同的风格。而在这些风格之间往往又会有一条最为平衡的分界线,那些最出色的作品就处在那条界线上。准确地说,就是这些汽车能够吸引你们的注意,同时又不会让你们觉得“辣眼睛”。仔细品味一番,你们会觉得这台车改变得恰到好处。我将这类汽车称之为能够获得“第二眼”注意力的作品。
![]()
![]()
![]()
今天的这台菲亚特126p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提到这款小车,我相信国内80后的车迷都会倍感亲切。这款原产于意大利的两厢车其实准确的名称就是菲亚特126,后面的“p”是为了说明它是波兰组装的。从80年代初到80年代末,我国以易货贸易的方式从波兰进口。126p也是最早进入中国家用车和出租车市场的轿车车型。
![]()
![]()
![]()
![]()
但是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它可以说是配置简陋和动力孱弱的代名词。而126p能够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就在于它是当年国内老百姓能够拥有的为数不多的私人汽车。在80年代,鉴于这款车9000多元的售价以及国内刚刚出现“万元户”的概念,126p绝对是当时中国人的一种身份象征。
![]()
众所周知,我个人一直喜欢大型的轿车。所以126p平庸的外观和过于狭小的车身从未引起过我的兴趣。但是当看到今年在德国埃森改装车展(传送门)上的这台车之后,我意识到它原来还可以这么可爱。加上柔和的黄色油漆,我开始觉得126p有点意思了。最重要的是,这台车在改装爱好者的眼里,正是处在那种相当平衡的分界线上。
![]()
![]()
![]()
![]()
油漆的表面富有光泽,显然是全新喷涂的结果。笔直的车身线条也暗示了它所诞生的年代。黑色的车顶和一条小小的黑色鸭尾扰流板带来了一些现代化的对比。黑色的塑料保险杠完全看不出40多年的时光印记。从车身上的贴纸来看,这台车应该是由“Polski Scrapmetal”打造的。
![]()
![]()
![]()
当你再靠近一些,就会发现更多的东西。从前脸开始,这里显然有经过深思熟虑的变化。例如前杠下方的导气坝和定制的后宽体轮眉,翼子板下安装了一套尺寸激进的13寸Image Billet 60多片式轮毂。在汽车的尾部,看起来像是黑色的扰流板实际上是碳纤维的材质,这对于一款126p来说相当特别。更加令人惊讶的就是蜂窝纹路的碳纤维车顶,而且仔细观察,其实这里也不是黑色。
![]()
![]()
![]()
咋一看,车身上所有的黑色细节其实都是定制的---手工制作的碳纤维部件。从车标,灯框,油箱盖,后视镜,门把手,甚至发动机盖的把手都是碳纤维的。而且整个车顶采用了六边形编织的碳纤维蒙皮覆盖。总之,这台菲亚特126p上的所有细节都让我出乎意料。
![]()
![]()
![]()
所有的这些手工制作全部由车主自己独立完成。他的手机还保留了这些过程的照片,用于现场和感兴趣的车迷分享。
![]()
![]()
![]()
![]()
![]()
不过,令我印象最深刻的部分还是在驾驶舱内。整个仪表台的下半部分都是用碳纤维重新制作的,包括所有按钮在内的仪表盘也是如此。值得注意的是,这台车上的碳纤维不光数量众多,质量也经得住考验。无论是小巧的挡把头还是一整块车门饰板,编织纹路都是统一的,没有明显的缺陷和不规则的现象。这一切显然是源自车主的手艺和对细节的追求。
![]()
在之前和你们分享的埃森改装车展中,有各种各样大型,振聋发聩和漂亮的改装车作品,它们都具有高质量的改装水准。照理说,那些才是更加吸引我的内容,但是这台126p却更加让我难以忘却。它在微妙和独特的改装方式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将一台曾经只存在于我们记忆中的平凡之车变成了一个让我刮目相看的“第二眼”作品。
图片及资料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