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纪80、90年代,中国车迷最熟悉的菲亚特品牌一个是菲亚特乌诺,另一个就是菲亚特126P了。菲亚特126P在北京的另一个绰号是“小PP”,上世纪80年代中国进口了不少,北京第一批富起来的个体户有不少都买了它。它的全称是Polski Fiat 126P,是波兰引进菲亚特126生产许可证生产的一款紧凑家庭车。“126P”中的“P”是波兰的缩写。也就是说,中国路上跑的菲亚特126P都是波兰制造的。
今天分享一辆意大利菲亚特的原装货,1977年制造的菲亚特126,它还是菲亚特126的初期型号,看看这辆四十多岁的老车和当年中国进口的波兰产的126P有什么区别。
1972年,菲亚特汽车公司推出了菲亚特500微型轿车的替代车型;菲亚特126。采用后置后驱布局,车身长度为3054毫米,车身宽度为1377毫米,整备质量只有580千克,结构简单的就是一个车身装一台发动机,没有任何舒适便利配置。
它的动力为一台594毫升排量的双缸风冷发动机,发动机最大功率23马力,传动系统为一台4速手动变速箱,最高车速105公里/小时。这辆车几乎是采用594毫升排量发动机的最后一批车型,1977年下半年菲亚特126采用排量更大的新发动机(652毫升排量),功率提升到了24马力。80年代中国进口的波兰产菲亚特126P 就是款动力。
这种三角窗设计在现代的轿车中见不到了。
今天绝大部分轿车都配有电动后视镜调节功能,当年的轿车有这个功能的少,司机调一下后视镜比今天麻烦多了。如果是半道换司机,光调后视镜就得折腾几分钟。
它提供的便利就是遮风挡雨,其它功能就不用想了,天热了就开窗通风降温。
仪表只提供三个数据,速度、油量和总行驶里程,在当年轿车中是最简单的仪表之一了。对于这种动力, 菲亚特126确实别想跑的快。
别看个头小,却是前后排座椅可以容纳四个人的设计。我没有坐过126P,以前坐过一辆比它稍微大一点点的贵航云雀,那个车的后排座椅我是没办法正常坐姿坐着的,得侧卧。
后窗有电加热功能,好像90年代的国产夏利后窗没有这个功能(记不清了)。
过往已发内容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