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2年至今,我国新能源市场在政策推动下一路高歌猛进。数据显示,2012-2015阶段,新能源市场经历百分之300%的爆发式增长,虽然2016年补贴退坡,但2018年仍可实现全年销售125.6万台,同比增长61.7%。
数据喜人的背后,也暗藏一场腥风血雨。2019年前三季度,国内新能源车型销售87.2万台,同比增长20.3%。
理性看待,销量增势趋于走缓,而若以经济学角度切入,在迎来爆发式增长之后,新能源市场或迎来短期筑顶格局。换个角度讲,影响新能源市场走势的原因有很多,而目前增量趋缓只是表象。
我国幅员辽阔,冬至黑龙江抚远,北至黑龙江漠河,南至三沙群岛,西至新疆乌恰,一年四季的分明特性造就了极寒极热天气,进而致使动力电池以最优工况工作的地域限制在了秦岭淮河以南。
举个例子,温度越低,动力电池活性越低,进而导致充、放电效率大幅降低,用言简意赅的数据推演,若在东北零下20℃情况下,普通动力电池的电荷状态(SOC值)会下降一半。
![]()
较低电荷状态下若有电气设备的进一步消耗,行驶里程会大打折扣,故而使北方、东北的新能源车主必须为较低的SOC而大大增加能源补充上的时间成本。
另外,以沈阳为例,目前虽然政府针对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于配套设施建设方面已经跟上了脚步,可是环顾我们周遭大型商场、超市的停车场,虽然充电桩安然利于周遭一角,可其利用率低的可怜。
有理由相信,当一个大型商场的充电桩没有占满,这说明它所辐射的周边小区新能源车型落地少之又少。这能看出什么呢?
答案是,我们的基础设施配套,走在了居民对新能源汽车的认可度前面,而其原因,是自然环境所致。
目前,对新能源产业背书最多的是节能环保概念。然而,当下我国能源产出以火力发电为主,且火力发电占全国电力的73%,而以广东为首的核电产出仅占4%。
相比之下,内蒙的风能发电、新疆的光伏发电以及最西南的四川之水力发电,对于新能源产业的帮助少之又少,并且这些地区亦不是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之地。
![]()
也就是说,我们在短期内根本不能奢求新兴供电方式普及全国,与此同时,我们所谓的环保绿色出行,只不过从可见的排期尾喉出,变为了火力发电厂的烟囱处。
这种污染更可怕,为什么呢?因为它掩人耳目。
由于百年汽车工业由蒸汽、燃油所开篇,这牵扯到汽车文化由燃油车完成了百年历史的给养,故而传统燃油车的受众群最广,体验感最强,也正是机械体的魅力让汽车具备源源不断的拥簇者。
与此同时,石油枯竭论也站在新能源产业一侧,并且不断给出能源枯竭的警示。但,燃油车的命运并不会受石油储量而主导。
石油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能源,其开采牵扯到广度、深度、技术三方影响,而技术可以随着时代变迁反哺前二者。
![]()
换言之,随着美国的页岩油开采技术革命、深层地表原油勘探、沿海大陆架石油储量的开采技术精进,全世界的石油储量正日益膨胀着,并且储量、开采量可期。
如果我们总去秉承“石油50年内必枯竭”之言论,恐怕早晚要交智商税。泱泱大国,我们还怕采油技术不能在短期内迎来革命吗?
倘若未来技术反哺,于深度、精度开采都具备高端技术,那么我们可能会坚信另一个道理——已勘探石油储量于百年内都不可能采完。
新能源市场之所以初露疲态,原因有二。
其一,国内新能源市场刚需量主要由一线的限牌、限行城市所主导,用户购买新能源汽车的主要目的是维护路权,但这些刚需量在新能源总销售量面前,占比少之又少,且日趋饱和。
其二,10月份新能源狭义乘用车销量6.3万辆,同比下降46.0%,即便是下降,其中绝大部分新能源汽车均流入运营市场。首约、曹操、如祺、享道等公司担当起了新能源车型的消化重任,这并非主流市场需求。
![]()
是的,我们的新能源产业在面临异常虚假式繁荣。
以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举例,这是纯电和传统燃油车的结合体。但这种东西的存在,仅因为一张绿牌,也就是路权刚需。于绝大部分非限行限牌城市而言,插电式混合动力几乎不存在任何购买刚需。
于长续航里程的便利性上,它不具备EV车型的核心资本;于机械素质及受用性上,它不具备燃油车的资本。但它就是有一张绿牌,可以缓解你源自公共交通的出行焦虑,在限行阶段自由出入内环高架,所以它成了必需品。
换言之,插混车型,是新能源产业的缩影。
小结
政策如同温床一般滋养新能源产业,而大浪淘沙之后,百家争鸣的时代将加快结束。优胜劣汰已成必然趋势,而网约车目前只是短期平衡新能源市场的良方。不出两年,新能源车型必定会迎来新的政策,是蜜糖还是鸩毒,不敢揣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