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编 | 张克环
编辑 | 鄢丹
作者 | 桑田
来自汽湃(GREATAUTO)的报道
近年来,新能源车一直是中国车市备受关注的焦点,从前些年的骗补闹剧,到如今双积分政策落地、补贴退坡,尽管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扶持没有变,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之路却在悄然转向。
成都近日发布的《成都市新能源汽车市级补贴实施细则》,或许是新能源汽车未来发展趋势的一个新信号。该《细则》明确表示,在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6月25日期间,在成都新购置新能源汽车(二手车除外),且在本市公安车辆管理部门注册登记的消费者(个人、单位用户)将在获得中央财政补贴的基础上获得额外的市级配套补贴,补贴额度为中央财政单车补贴额的50%——这意味着从2019年6月26日起,成都市将不再对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公交车和燃料电池汽车除外)给予地方购置补贴。
成都并非唯一一个取消新能源地补的城市。包括首都北京在内,全国多数地区都已经取消了新能源“地补”。事实上,虽然取消的是“地补”,但这也是从国家层面推进的一项政策。今年3月,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和发展改革委四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其中就明确要求“地方完善政策,过渡期后不再对新能源汽车给予购置补贴。”唯二例外的,只有新能源公交车和燃料电池汽车。
早在2018年初,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助理卢华平就曾公开透露,中央层面正在研究取消地方补贴。可以说,地方补贴的取消是早已张扬。
不仅“地补”取消,“国补”也在退坡——6月26日,同时也是新能源汽车最新补贴标准执行的第一天,国家补贴也降低约五成。
毫无疑问,以往靠着各级政府补贴生存的新能源汽车,已经走到了生死攸关的十字路口。
地补取消,国补减半,
新能源车企亏本保价
无论从走访的4S店来看,还是全国各地媒体报道所反映的情况,在6月26日的大关之后,新能源汽车的终端售价并没有出现上涨。汽湃传媒从比亚迪、广汽新能源等品牌经销商处了解到的情况是:面对补贴退坡,目前差额由主机厂进行补贴,终端价暂时并没有变化。很显然,面对并不景气的市场,没有哪家品牌敢轻言涨价——如果售价相应提高,消费者积极性将更加低落,销量必然下滑;而如果要维持价格保销量,只能车企自掏腰包。
与传统车企略有不同,造车新势力的“保价”策略显得更“简单粗暴”一些。比如蔚来汽车就宣布,针对今年刚上市的ES6,将为在7月1日之前定车的用户提供优惠。只要在6月30日前交付大定、12月31日前上牌,仍可享受过渡期内的国家补贴,差额由蔚来承担。威马汽车也在补贴退坡的档口再次强调,价格将“不受补贴退坡影响”。威马汽车还发出“不涨价”海报,称“有威马的人生从不找补”。
事实上,造车新势力在过渡期期间已经不同程度地涨过价,相比传统车企,并没有太多“损失”。当然,这或许也与新势力普遍缺钱,而产品更依赖终端消费者而非大客户有关。普通客户并不见得都知道先前涨价这回事。
车企之所以纷纷让利补贴退坡,一大原因是新能源车相比较燃油车,价格依然比较高昂。以纯电动汽车为例,由于动力电池、电机等部件的硬成本,现阶段同等配置的纯电动汽车依然比燃油车成本高数万元,而受续航里程等制约,其使用感受并没有达到传统燃油车的水平。让消费者花更多的钱、买依然存在“电量焦虑”,不那么完善的产品,显然是不符合市场规律的。但无论如何,大规模的补贴并不可能一直持续,车企最终还是要通过各种方式来取得平衡。一些品牌甚至可能在保持价格的同时主动降低销量,通过后续产品配置升级、或是新车换代上市的方式提高价格,最终弥平成本。
“祸”不单行:补贴退坡外,
更有合资车企的冲击
车企赔本赚吆喝,也是当前车市整体不振的缩影。当传统燃料汽车纷纷大幅降价以促进销售的同时,新能源汽车在而今的“车市寒冬”中也难以独善其身。
乘联会的数据显示,5月新能源狭义乘用车批发销量为9.69万辆,仅比去年同期的9.22万辆增长5.1%。查阅乘联会的历史数据发现,5.1%的增幅是自2013年以来,新能源狭义乘用车批发销量的最低增幅。与此前动辄十几个百分点、甚至几十个百分点的增幅相比,新能源汽车的销售似乎也已经进入“深秋”。
新能源市场增幅的收窄,在具体车型的销量上也能看出一些端倪。在5月新能源销量前十名中,再也看不到增幅上千的车型,增幅最大的是重夺冠军席位的北汽EU系列,增幅为761%。这其中,显然有着北汽新能源产品线切换的因素。经过品牌升级等措施,北汽新能源似乎正在稳住阵脚;另一款增幅较大的车型是比亚迪秦Pro EV,同比增长195.7%。而荣威Ei5、江淮IEV 6E和奇瑞eQ的增幅均不超过100%,帝豪EV和比亚迪e5的销量更是低于去年同期。
按照常理来推断,5月底到6月中旬这段时间,应该说是新能源汽车销售的大好时机。在6月25日之前购买的新能源汽车,依然能够享受各级补贴,这极为有利经销商进行促销,同时也能在消费者心里造成紧迫感,但这段期间反而出现新能源汽车销量增幅的下滑,让人不免有些意外。
除了汽车市场整体消费信心不足,或许还有相当一部分消费者正在持币等待……
从2017年开始,外资、合资车企一改以往的保守,开始快速布局新能源汽车板块,以极快的速度推出新能源产品。尽管目前除了日产轩逸之外,大多数合资车企的新能源产品还未上量,但这已经开始改变自主品牌一枝独秀的格局。汽车产业巨头加速电动化转型,是抓机遇、抓市场、抢占先机的表现,合资品牌更强大的品牌力,也考验着自主新能源品牌的承压能力。
自主新能源品牌,
未来将如何前行?
然而,中国品牌们依然有一项优势,这就是中国的巨大市场——经过十多年的培养,中国的电动汽车无论是政策、市场、整车、零部件及相关产业都有了显著的改善,具备潜力巨大的消费能力。而中国品牌更早进入这一市场,更了解中国本土消费者的需求,在供应链上也有着先发优势。
外资品牌电动汽车纷纷涌入中国市场,对于消费者来说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但是对于我国方兴未艾的电动汽车产业来说,既意味着挑战,也带来了机遇。各级政府对新能源补贴的取消,一方面有着我国向国际社会展现打破贸易壁垒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中国品牌新能源汽车真正走向市场化。在充分的市场竞争中,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才可能真正健康成长,而中国新能源汽车才有希望卖得更多、在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好。
以传统燃油汽车为鉴,如果没有大众们当年来到中国,帮助中国建立起现代化汽车工业,培育起今天如此规模的中国汽车市场,我们不会见到如今能够昂首走向全球的吉利、长城。新能源市场也是一样,缺乏竞争、靠着补贴过活的闭门造车,永远无法帮助中国建立起真正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能源品牌,而与跨国品牌公平竞技,经过一番优胜劣汰,或许反倒能够有若干个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愈发强大,真正屹立于世界汽车之林。
短期来说,面对补贴退坡,虽然主机厂在短期内会遇到销量与利润之间的矛盾,但对适应力强、产品体系健全的品牌来说,这反倒是一个机会,能够瓜分到更大的市场蛋糕。正如大浪淘沙,淘汰掉那些产品力孱弱,没了补贴就活不了,说是代表未来的新能源汽车、其实与老年代步车并无根本区别的劣质品牌,对中国的新能源行业这个机体来说,也是一大好事。
与此同时,地补的取消,还有助于改变以往普遍存在的“地方保护”,营造更为公平的市场推广与营销环境,让那些实力更强的中国品牌能够脱颖而出。
一个不愿意离开摇篮的孩子,永远也长不大。新能源补贴退坡、取消,都是早晚的事。我们可喜地看到,大多数自主新能源品牌都乐观地将其视为机遇,勇敢面对挑战。
从今以后别再提“弯道超车”。现在,中国的新能源汽车需要昂首站在搏击台上,与跨国巨头们真刀真枪地一拼高下!
文章推荐
探索沃尔沃XC60:豪华SUV中的安全典范 传祺gs4雾灯在哪开 传祺gs4倒车灯型号 比亚迪元用什么机油好 gs4空调滤芯怎么换 gs4自动空调怎么用 传祺gs4水箱在哪里 广汽gs4传祺换车门 传祺gs4仪表盘图标 传祺gs4雨刷怎么用最新文章
探索沃尔沃XC60:豪华SUV中的安全典范 传祺gs4雾灯在哪开 传祺gs4倒车灯型号 比亚迪元用什么机油好 gs4空调滤芯怎么换 gs4自动空调怎么用 传祺gs4水箱在哪里 广汽gs4传祺换车门 传祺gs4仪表盘图标 传祺gs4雨刷怎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