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8年的汽车圈,发生了许多重磅事件。除了整体环境开始变"冷"之外,合资股比的开放也是不得不提到的一件大事。
最近就有消息称,德国大众计划提高其在华合资企业的持股比例,其内容还涉及上汽集团下属企业上汽大众。不过,这一消息却遭到了上汽的"反对"。
![]()
增股其实是误会一场?
昨日,上汽集团发表了一则声明:称上汽集团未与大众汽车集团就"调整股比"一事进行过磋商,大众汽车集团也未正式向上汽集团提出过讨论股比的计划。
![]()
声明还称,外方股东是否会提出"调整股比",要看每家合资企业的具体情况,要视中方股东在合资企业的话语权和贡献度而定。在长期合资合作过程中,上汽集团与大众汽车集团对合资企业的发展均做了很大贡献,对合资企业的重要事项拥有同等话语权,并且正在加快推进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合资合作。
![]()
目前,上汽集团正在积极与大众汽车集团探讨在新能源、智能网联、高端品牌等领域深化合作,上汽大众全新MEB新能源汽车工厂已启动建设,上汽奥迪项目正按计划推进,类似合资企业股比调整等关乎合资企业未来发展的重大决策必须由双方协商一致决定。而对于大众提前透露出来的增股"心思",双方高层进行沟通之后,大众汽车集团向上汽集团还原了现场情况,澄清事实,消除误会。
事实上,大众动了想增股的"心思",无外乎是因为前有宝马的例子。没错,在去年的10月份,宝马集团和华晨汽车集团强强联合,将合资协议延长到了2040年。同时,为了进一步充分利用针对合资股比限制的开放新政,宝马集团将继续注资36亿欧元,并从华晨汽车手中收购华晨宝马25%股份。
![]()
在之前,外国汽车制造商在中国合资公司中最高持股只能为50%,而合资股比的开放,也让更多的外国车企将拥有比现在更重的话语权。所以当宝马集团成功增持华晨宝马合资公司股权到75%时,自然不少国外制造商开始有些"眼红"了。
![]()
但很遗憾的是,相较于华晨汽车,上汽集团似乎更加硬气一点。在大众只是透露出些许苗头之后,上汽集团就立马发出了声明。在如今更有话语权的上汽面前,大众想要像宝马一样成功增股,看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关于外资股比放开这个话题,已经讨论了很多年。在最开始,由于"合资潮"泥沙俱下,因此国家也设定了汽车股比外资最高不超过50%的限制。但随着汽车产业的不断发展,在去年,我国正式开放了合资股比。不过,为何在股比开放之后,上汽和大众似乎就有些"内讧"了呢?
![]()
从感性的角度来看,中国大众的成功尽管离不开其技术、产品力等领域的优势,但若是说少了上汽这个"贤内助",大众还会达到现在的高度吗?要知道,上汽大众在去年可是国内销量排行第一的车企,在这第一的背后,上汽这个合作伙伴的付出尤其是三言两语就能倒进的。如今大众却动了增股心思,上汽不生气才怪。
![]()
当然,这个矛盾也同样存在于其他的合资车企中。比如宝马,虽然它已经成功成为了开放股比后的第一例,但是在和华晨汽车沟通之时不一定就没有发生过矛盾。只不过对于宝马这个庞然大物,华晨已经太依赖了,失去了它的话技术和品牌影响力也将会大受打击,这也是无奈之后的选择。
![]()
而像其他的车企,也在逐渐布局自己的自主品牌。像上汽、广汽、长安等国企已提前开始将重心转移到了自主品牌方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若是这个时候放开了股比,那就意味着中方在没有技术优势的同时,又失去了重要的话语权,那么对于一些严重依赖国外制造商的自主车企而言,以后只会渐渐沦落成为它们的代工厂。
![]()
于某些车企而言,股比开放并不一定就能让车企更好更快的发展。但客观来讲,股比的开放确实能让如今的国内车企更加公平而自由地参与竞争,更有利于国内汽车的成熟发展。正如李书福说的所言:"只有股比放开,汽车行业才能有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老百姓才能得到真正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