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地打七折,一年打五折”,汽车作为一个消耗品,再加上速度越来越快的升级迭代,保值率似乎很少被大家纳入选车的考虑范畴中。但回顾过去,什么汉兰达、埃尔法、R36,这些车圈“硬通货”却又是江湖上流传不朽的传说。这些事例清晰的告诉我们,买车抗通胀,有时候还真不是一句玩笑话。
近日,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了《2018中国汽车保值率报告》。报告对乘用车按照车辆类型(轿车、SUV和MPV)、车辆级别(小型、中型、大型)等层次进行划分,从品牌、系列、款式和车龄等多个维度对国产车以及进口车进行保值率综合研究,今天我们就针对这份报告,为大家进行一个详细的解读。
![]()
首先从级别上来说,最保值的两类车型为中大型SUV和MPV,保值率最低的为微型轿车。“物以稀为贵”,这是在二手车市场被体现的淋漓尽致的一个关键要素。中大型SUV由于价格较高,MPV由于车型定位特殊,市场存有量都比较小,而随着近两年消费者消费观念的转变,更多人把目光投向了该细分市场,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供不应求,保值率随之水涨船高。而微型车虽然市场存有量也不大,但目前消费者需求也不旺盛,且由于该车型大多价格低廉,在使用几年后故障率较高,因此在二手市场上不太吃香。
![]()
具体到各个车型,小型车中保值率前十名没有中国品牌的影子,飞度以一年78.19%的保值率名列鳌头,剩下的也多为日、德系车型,这和品牌影响力以及车辆的质量耐久密不可分。
![]()
紧凑型轿车同样也是这个道理,该细分市场在整个乘用车市场中的份额较大,是厂商之间竞争最激烈的一个细分市场。从保值率上看,本田、丰田、大众几乎包揽了前十名,且排行榜上的车型在新车市场上也多处于热销的状态,这使得该数据极具参考性。
![]()
中型车保值率同样被日、德系车“霸占”,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奔驰C级和奥迪A4L两款豪华品牌中型车,而他们的好兄弟宝马3系并未上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宝马3系产品力不足的现象。
![]()
中大型车市场以豪华品牌为主,宝马5系、奔驰E级的国产版本和进口版本同时入围前十名。这一现象非常合理,印证了品牌力和产品力是影响二手车价格的主要因素这一结论。如果品牌高度不够,难以托起较高的价格。只是红旗H7和广汽传祺GA8的上榜让我有点看不懂,毕竟这两款车在销量排行榜里都是垫底的存在,这有价无市的保值率或许还是只能归结到“物以稀为贵”这一原理中,对实际市场的指导性并不大,诸位谨慎选择。
![]()
小型SUV近年市场份额下降,甚至可以看作是一个过渡产品。一方面是产业中,目前小型SUV加长加大,或是降低车身,向其他细分市场靠拢;另一方面是用户换车周期较短,小型SUV很快就无法满足使用需求了。从这两个角度都可以把它看作是一款过渡产品。保值率前十名当中,自主品牌占据半壁江山,但也许在接下来的一年会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样需要谨慎参考。
![]()
紧凑型SUV这一细分市场的玩家众多,但保值率榜首却被CR-V牢牢占据,并且领先幅度很大。同时日、韩品牌整体领先,优势非常明显,但中国品牌的广汽传祺也给我们带来了信心,毕竟保值率高,是一个正面的市场反馈,值得点赞。
![]()
不得不说在中型SUV中,汉兰达做到了惊人的保值率,硬通货无疑,其余车型也多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产品。其实中型SUV保值率高的车型有两个特点,或是豪华,或是实用。产品在任意一个方向做到极致,都能获得市场的认可。但其中楼兰、自由光等车型的参考意义还需要配合销量数据一同食用。
![]()
在上文中我们提到过,一是由于市场上中大型SUV车型较少,有能力生产这一级别的厂商不多,二手车市场上中大型SUV交易量少,车源供应不足,造成该细分市场保值率普遍不低,其中哈弗H9、H8和北京汽车80的上榜让人惊喜,只是在今年这个榜单或许也会迎来大变化。
![]()
最后再看看MPV市场,该市场由于选择面窄,且功能上有不可替代性,车主多为刚需用户。因此哪怕是品牌力、产品力均不足,但在保值率上仍显著高于其他级别车型。这也说明了该细分市场的产品匮乏,随着中国品牌今年在MPV产品上的发力,在将来同样会有改观。
总的来说,保值率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只是随着二手车市场的增长,保值率这一概念逐渐被越来越多人重视起来。保值率研究发展至今,虽然解决了一部分从业者和消费者对二手车价格的疑惑,但也尚存局限性。
比如榜单中很多车型虽然拥有很高的保值率,但是具有的参考意义并不大,只有当持续热销的车型遇上保值率,才会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对于那些快退出市场,或者已经过时的车型来说,聊保值率就毫无意义。另外,目前各个细分市场的更新速度都太快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保值率榜单也会产生较大弹性、且变数较大的改动。
但无论如何,随着新车销售遇冷,消费者消费观念、消费力的提升,其中车辆价值的变化,仍然需要数据给出解答。想必在接下来的时间,车辆保值率的统计会更全面、更新更频繁,其应用场景也将更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