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罗永浩在线上直播间官宣了自己的全新创业公司,其名为“Thin Red Line”,并且在与观众直播闲聊时,罗永浩还对如今电动汽车时代的局势进行了“锐评”,他表示在电动车时代传统车企已经毫无机会可言了。
同时他还说道:“当初蔚来、小鹏和理想造车的时候,投资人都说,电动车时代真正能把车做好的,还得是传统的汽车巨头,类似丰田、本田、奔驰、宝马这些,但是走到今天,全球形势已经很明朗了,在电动车时代,所有的传统造车巨头明显落后了。”
![]()
这一番话乍一听似乎有一定的现实依据,但实际上完全经不起仔细的推敲,那么小编为何会这么说呢?原因如下。
首先罗永浩列举的例子中,以蔚来、理想、小鹏为首的新势力品牌成为了他最有力的证明,但是大家换个角度想想这些新势力的共同点是什么?很明显,就是“新”。新势力基本都没有包袱,因此它们在成立之初就将自己的产品定位放在了一个较高的位置上,并且配合上相关的营销宣传手段,所以在初期能够较为高效的完成品牌形象建设。
![]()
而反观传统车企,尤其是那些近年来热衷于新能源转型的车企,它们普遍正处于品牌拔高的阶段,它们受限于燃油车基本盘的包袱,即中国消费者对于它们亲民、低价的刻板印象,使得传统车企若想将原本定位较低的品牌,提升至较高的高度实在是困难重重,这点从传统车企的新能源车普遍被吐槽“定价过高”的现象,便可以看出来。
例如比亚迪、长安,实际上它们的新能源产品表现很不错,市场也很认可,但基于历史遗留问题,大家都觉得它们低于新势力一等,可事实上它们的产品技术、研发能力、产品表现都完全不输新势力,甚至还更强。
![]()
结合第一点,我们再来说说第二点。如今的传统车企虽然都已经制定了规模庞大的电气化转型战略,并为此投入了巨量的人力、物力。但不得不说现阶段它们的产品大多还处在转型的初级阶段,也就是罗老师所说的“油改电”车型,因为传统车企还要顾及燃油车的基本盘,处在“以油养电”的这么一个阶段,也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巨量的资金来支撑其电气化转型。
![]()
因此当下实际上还属于传统车企还未大举进军纯电新能源市场的阶段,说得浅显易懂一些,现在的新能源车市场还算是一个“空白期”,而这个空子正巧被新势力们钻了,但并不代表传统车企就没有实力扳回一城。
![]()
相信开过各品牌新能源车的朋友们应该都察觉到了这么一个现象,就是传统车企所生产的新能源车型在车辆的行驶质感上明显优于新势力,像是大众的ID.系列、奥迪的e-tron系列以及宝马的i系列车型,它们的行驶质感都很不错。
![]()
而新势力车型即便普遍搭载了空气悬架,但它们的驾乘体验仍有待提高。这点就反映出了传统车企在底盘悬挂调校上的实力是明显强于新势力的。都说车是用来开的,在续航里程、加速性能等表现都差不多的情况下,行驶质感自然是重中之重。
![]()
那么新势力们现阶段的优势在哪?它们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智能化以及科技配置的丰富程度上。作为新时代下的产物,各家新势力在产品智能科技化上都“玩出了花”,但对于传统车企来说,智能化方面的劣势其实不难弥补。与之相反,新势力在底盘调校方面的劣势却很难修复,若想提升,大概率还是需要与传统车企来合作,这是造车水平上的硬伤,并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补足的。
![]()
话又说回来了,新能源汽车在近几年中之所以能够飞速增长,与各地区推出的利好政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为了推广这类产品,各地区普遍出台了诸如减免税收、购车补贴之类的政策,再加上新能源车相对低廉的用车成本,才有了如今新能源车势头强劲的局面。
试想一下,若是在这些车企起步之初,有关部门没有这样的政策倾斜,这些车型的价格与同级油车持平,会有多少人前去购买呢?如果真是这样,现阶段主攻燃油车的传统车企是不是能够轻松地将新势力们挤出局呢?
![]()
写在最后
聊了这么多,并不是想说造车新势力的产品不行,也不是说传统车企未来就一定能压倒新势力。不可否认,如今的造车新势力所带来的产品能够给到消费者的用车体验十分不错,但车无完车,在某些层面上新势力的车型确实不如传统车企,与之相对应的,传统车企也有自己的薄弱点。因此对于罗永浩先生“一竿子打死”的绝对性发言,大家应该理性看待,而未来新能源改革的进程和走向究竟会怎样如今也仍是一个未知数,我们能做的就是静观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