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第二周,(乘用车)整车板块18家上市公司(21支股票)股价平均上涨4.45%,市值合计增加1179.49亿元。其中,股价实现上涨的股票有14支,股价下滑的股票6支。
具体来看,广汽集团A股表现较好,一周上涨20.73%,也是该板块唯一涨幅超过20%的个股,同时位列总榜单第七。截至7月9日收盘,该股报15.84元/股,市值增加281.77亿元至1639.95亿元。
该股7月7日涨停,9日盘中刷新52周新高16.14元/股。
7月9日,广汽集团披露6月销量数据显示,其当月销量为16.6万辆,同比减少11.01%;1-6月累计销量为102.65万辆,同比增加24.49%。
其中广汽本田销售5.37万辆,同比减少三成;广汽丰田销量则同比增加8.97%至7.32万辆;广汽乘用车达到2.49万辆,高于去年同期2.23万辆;埃安新能源销量同比翻倍至8639辆;不过广汽菲克与广汽三菱表现不理想。
值得注意的是,广汽集团9日宣布,公司董事会已同意广汽乘用车A55 HEV(影豹混动)车型项目实施,总投资约1.5亿元,计划搭载GMC2.0机电耦合系统,并于2022年12月量产;同意广汽埃安与华为(AH8 车型)项目实施,项目为双方联合开发的首款中大型智能纯电SUV车型,项目总投资约7.88亿元,计划2023年底量产;同意向广汽菲克增资30亿元,其中广汽集团按持股比例增资15亿元,同时该集团还将向广汽菲克提供2.5亿元一年期委托贷款。
另外,广汽集团与宁德时代的电池合资工厂,预计于2021年下半年投产,主要负责动力电池的生产供应。
从以上信息不难看出,广汽集团对新能源汽车的“重度偏爱”,并傍上了华为,以及振兴广汽菲克的决心。
上周,广汽集团H股也取得了12.59%的增长,市值增加89亿港元。
排在该板块涨幅第二位的长城汽车A股,一周涨幅为17.31%。截至9日收盘,该股报49.13元/股,市值大增667亿元至4519.5亿元,有力拉动了整体市值增长。
7月8日,长城汽车350万手可转换公司债券在上交所挂牌交易。同日,长城汽车披露6月产销数据显示,其6月销量为10万辆,同比增长22.71%;1-6月累计销量为61.82万辆,同比增长56.47%。
其中,哈弗品牌销售5.99万辆,同比增长27.55%;WEY品牌和坦克品牌分别销售4707辆、7160辆;长城皮卡下滑32.31%至1.8万辆;欧拉品牌重回万辆。
对此,华安证券、东兴证券和华金证券等,均作出了乐观预期。
长城汽车H股同样实现了12.24%上涨,市值增加近276亿港元,表现突出。
上周,长安汽车实现逆袭,从上期下跌近32%,转为以上涨16.16%位列第三。截至9日收盘,该股报20.99元/股,市值增加222亿元至1598亿元,并盘中刷新52周新高21.5元/股。
7月8日,长安汽车披露最新产销数据。6月,其完成销量17.3万辆,同比减少10.99%;1-6月累计销量为120万辆,同比增长44.51%。
其中重庆长安6月销售6.6万辆,同比实现增长;其余板块同比数据均出现下滑。
对长安汽车而言,目前在新能源领域缺乏存在感,联手宁德时代和华为打造的阿维塔科技,无疑将成为最大看点。
跌幅方面,上周*ST众泰爆冷,以下跌10.13%垫底。截至9日涨停收盘,该股报6.39元/股,市值缩减至129.57亿元。
有意思的是,上期领涨的三支美股造车势力,真实演绎“高处不胜寒”,纷纷抱团下跌。蔚来、小鹏汽车和理想汽车分别下跌9.66%、8.73%和2.6%,市值合计缩减101.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55亿元。
其中,蔚来7月7日大跌8.45%。7月9日首届蔚来能源日上,蔚来将2021年换电站建成目标总数由500座提升为700座以上;自2022年至2025年,在中国市场每年新增600座换电站;至2025年底,换电站全球总数将超4000座。
7月10日,汇丰将蔚来评级上调至“买进”,目标价69美元。
小鹏汽车7月7日同样大跌5.86%,而当日,小鹏汽车正式在港交所挂牌上市,经历开盘微涨后又破发,最终收盘时回升,但此后两日已经破发。
消息面上,7月9日小鹏G3i正式上市,售价14.98万-18.58万元,9月启动交付。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小鹏G3原本由海马汽车代工,但小鹏G3i则将在肇庆工厂生产。如此看来,小鹏与海马的代工合作,年底到期后恐不再续约。
对于理想汽车,最近则因“水银”事件闹得沸沸扬扬,而创始人李想的矢口否认和挑衅回怼,也是刷新了业界三观。不管怎样,作为掌门人,“口不择言”只会制造更大危机。
虽然造车新势力们野心勃勃,但面临的现实问题也着实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