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是人类社会的产物,是土与火的科技和艺术,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最持久的见证之一。我们既然来到了美丽的邢台,又怎能错过这记录神奇的瓷器诞生地——中国邢窑博物馆呢!
中国邢窑博物馆
一张白纸,才能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一领白瓷,方可演绎出变幻万千的彩绘瓷器。邢窑,就是创造白瓷产生奇迹的地方。位于河北省内丘的邢窑,因古属邢州而得名,是中国北方最早烧制白瓷的窑场。在唐代有着“南青北白”之说,也有邢窑白瓷“天下无贵贱而通之”的美誉。
邢窑以“质量高、造型美、装饰精、品种全”优势占据市场,满足社会各个方面。如精美白瓷进贡皇室,或通过丝绸之路远销海外,给世界各国留下了对于中国白瓷的最初印象。
说起邢窑白瓷的品种,不仅有粗白瓷、细白瓷,而且还有一种叫做“透光白瓷”的品种最为世人所称道。九世纪中叶古阿拉伯商人苏莱曼之手的游记中,曾写到“中国人用瓷土烧制成白瓷,从外面能够看到里面的液体。” 想必就是这口碑相传的珍宝器物了吧!
黄釉印花鸳鸯系扁壶
白釉黑彩鹅柄三足炉(细白瓷)
粗白瓷的胎质较粗糙,胎色较淡,因不够白,往往施一层白色化妆土。而工艺水平有限又直接影响着烧制难度,到五代时才渐趋细腻。
邢窑的精细白瓷,选用优质瓷土烧成,胎质坚实细腻,胎色洁白如雪,釉质莹润,有的薄如蛋壳,透明性能极好。
白釉凤首盖贴花皮囊壶
徜徉邢窑博物馆,对其制作过程更加倍感好奇了。小小的一块窑土,在手里一圈圈细腻的旋转起来,需要精心雕琢手里的形状,方可掌控这玄妙的胚器。不禁联想到千百年前的匠人祖先,是怎样制作出这鬼斧神工般的白瓷佳品!
带着对白瓷艺术完美追求的留恋,我们踏上了新的旅途,驱车行驶135公里,来到曾经史歌悠悠的燕赵大地宝藏馆——河北博物院。
河北博物院
再一次踏进博物馆,仿佛从远古时代到现代文明又重新走了一遍。每一个博物馆都是一本新的历史书,有重叠轨迹,也有数不尽的珍奇发现,然而这些“不会说话”的地下宝藏总是能让人惊叹不已!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河北博物院现有藏品总数为24万件,展出文物5000余件,以满城汉墓出土文物、战国中山遗址出图文物、河北古代四大名窑瓷器、元青花、石刻佛教造像以及抗日战争时期文物最具特色,记录了河北200万年来承先启后的人类发展史。
慷慨悲歌——燕赵故事
燕赵,是周代在今河北地区分封的燕国、赵国两个诸侯国的简称,位列“战国七雄”之一。在两千多年前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历史舞台上,谱写了一曲曲壮怀激烈而又发人深省的不朽篇章。
其中燕下出土的透雕龙凤纹铜铺首、大型陶礼器、成组铁范、金银饰品等,充分体现出燕国的磅礴气势。
透雕龙凤纹铜铺首(战国)
大汉绝唱——满城汉墓
满城汉墓位于保定市满城县陵山,是西汉中山国第一代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的葬墓。其全方位地展示了满城汉墓的全貌和那些巧夺天工的珍贵文物,显示了高度发达的汉代经济和文化,也表现出大汉王朝昂扬豪放的时代气度。刘胜和窦绾的金缕玉衣是我国出土年代最早的完整玉衣。鎏金长信宫灯、错金铜博山炉更是王后生前喜欢的器物,都是举世闻名的珍宝。
← 刘胜金缕玉衣(西汉)
↙ 长信宫灯(西汉)
↓ 错金铜博山炉(西汉)
战国雄风——古中山国
战国中山国是战国时期五个“千乘之国”之一,是仅次于战国七雄的诸侯国。但由于中山国为游牧民族所建,历史短暂,遗迹埋没于地下,两千多年来鲜为人知,故称“神秘王国”。从发崛的器物中全面展示了中山国文物的精美,完整体现纵横捭阖的中山雄风和昂扬不羁的战国精神。其中错金银铜虎噬鹿屏座、银首人俑铜灯等文物造型奇特,工艺精湛,在战国出土的文物中绝无仅有,独树一帜。
← 银首人俑铜灯
↓ 错金银铜虎噬鹿屏座(战国)
博物馆里还陈列了石器时代、商代文明的河北、名窑名瓷,北朝壁画、曲阳石雕等等展厅,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谁会花上一天的时间来找所谓的文化积淀呢?答案是很少,但不代表没有。博物馆里或是三两老人,或是朋友结伴,低声细语,认真的品味着每一件器物,小到原始时期的一块石球,大到中山王族的一辆马车,站在它们面前的时候,才发现,是对古人的偏见,限制了我们的想象。燕赵大地多慷慨,一文一物览千年!
没来之前,你会以为河北只不过是一个简单的地域划分。来过之后,你才会明白中国那么大,你却正好来到这片土地的意义,你才会明白这片土地到底有多么多么值得你自信!
文章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