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再过些年,2018年将会成为一个富有里程碑意义的年代,这一年,施行了多少年的汽车合资企业外资股比政策限制开始放开,公布了外资股比放开的时间表。看起来,也许是简单的数字问题,可是背后却可能是惊心动魄的变革,多少品牌、多少人的命运可能就此发生巨变。
![]()
保护伞没了 2022年完全取消股比限制
改革开放之初,为了保护当时还十分孱弱的中国民族汽车工业 ,特别规定了外方股比不得超过50%,意欲在一定上限制外方的话语权,不使合资企业完全成为外资的赚钱机器,让中国汽车企业成为外资的打工者。
![]()
后面的事情,大家应该很清楚了。虽然从整体而言,中国的自主品牌在乘用车市场上的市场份额已经达到了40%多,但更多的优势还是在中低端市场上。在高端市场上,虽然已经开始涉足,可也只是刚刚开始。更重要的是,经过多年的保护,在合资股比政策的庇护之下,有的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缺乏应有的活力,创新、发展的动力不足,凭借着合资企业带来的利润得过且过,在发动机、变速器、底盘等核心技术的研发上落后于市场,产品的更新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合资多年,有的自主品牌已经习惯了躺着赚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
既然温室已经不能让花朵茁壮,索性让它经历风雨,生命力才能更加旺盛。
![]()
4月,国家发改委公布了汽车行业合资企业外资股比放开的时间表,2018年取消专用车、新能源汽车外资股比限制。到2022年,乘用车企业外资股比将完全放开。同时,还将取消合资品牌只能有两家合资企业的限制。
特斯拉、宝马打了头炮 后来者不乏其人
现在,距离消息发布有半年的时间了,在汽车行业又产生了怎么样的波澜,这里,我就和大家一起来盘点下。
早在股比政策放开之前,特斯拉在中国独资建厂的消息就已经是传得沸沸扬扬。而政策公布之后,特斯拉成为了第一个受益者。7月,特斯拉与上海市政府签署合作备忘录,将在临港工业区建设独资工厂。10月17日,特斯拉公司和上海市规划与国土资源管理局正式签订《土地出让合同》,工厂建设加速。特斯拉上海工厂占地86万平米,将生产Model 3和Model Y两款车型,目标产能25万辆/年。当这一工厂顺利投产之后,将极大地缓解特斯拉目前产能不足的矛盾,其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竞争力也将大大提高。当然,特斯拉入华,对于中国的自主品牌的新能源汽车并不是一个好消息,特别是那些造车新势力,价格区间重合,品牌影响力又大有不及,时间不多了,要加快脚步了。
![]()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特斯拉打了头炮,而在传统的合资企业当中,华晨宝马则成为了第一个吃螃蟹的。10月11日,宝马集团宣布计划出资36亿欧元,将在合资企业华晨宝马中的股比从50%增加到75%。此前,由于华晨自主品牌实力不足,没有足够话语权,2006年,宝马集团就接管了华晨宝马区域销售体系,在生产制造、营销等领域掌握了主导权,但受制于50:50的股比政策,只能分到一半的利润。而这一次股比的放开可谓是正应其时。
![]()
而在宝马成为第一个股比放开受益者的同时,福特也按捺不住了,有消息传来,福特意欲扩大其在华合资企业长安福特中的股比。目前,福特与长安正在磋商之中。从目前了解的消息来看,双方对于这样的消息都予以否认。尽管当下的长安福特境况不佳,但其对于长安,或者福特来说,都有着重要的价值。长安福特对于长安的贡献长期在80%以上,而对于福特而言,如果与江铃福特等合资企业一起计算的话,贡献率在15%左右。
但实际操作起来,则有着相当的难度,长安的实力与华晨不可同日而语。而且,长安、福特都是中美两国的标志性汽车企业,两者之间的博弈还受到诸多宏观因素的制约。虽然扩大股比可能于自己有利,但当下把蛋糕做大才是最重要的,还不到讨论怎么切的问题的时候。
![]()
汽车合资企业外资股比的变化,意味着汽车行业的市场格局将迎来更加持续而深入改变,强者愈强,品牌联合、重组等可能更多出现。中国汽车市场的庞大份额,为诸多品牌所觊觎。增加股比,强化对于合资企业的控制,获取更多的利润,想必在诸多国际大品牌心中已是思忖已久。但股比的改变不是一件小事,它影响着双方的收益与市场,能否成功操作取决于双方在合资企业中的实力对比,同时还涉及政府层面的关系等其它因素的博弈。
曾经为了保护汽车工业的发展,我们有了50%的股比限制,而今,白云苍狗,世事变迁,中国汽车工业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面对着外资的咄咄进逼,我们大可以泰然处之。突破股比限制,可能有的自主品牌会受到冲击,但于消费者而言,我们可以更容易地享受更高品质的汽车产品。而对于汽车产业而言,我们会变得更具竞争力。更多的强手会从竞争中脱颖而出,走出去,面对更广阔的世界市场,将会收获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