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劣币驱逐良币”是一种逆淘汰现象,即“劣胜优汰”。虽然这并不符合“优胜劣汰”的丛林法则,但因为有利可图的可替代性与可挖掘性,所以其总能在市场经济中以各种面貌频频登场。而其缺陷,往往被选择性忽视和光环式掩盖。
幸运的是,市场经济既有容错效应,也有纠错机制。
来自《人民日报》双11的消息,截至上周,在工信部向社会通报的131家存在侵害用户权益行为的App企业中,经第三方检测机构核查复检,尚有60款App未按要求整改。依据《网络安全法》和《移动智能终端应用软件预置和分发管理暂行规定》,工信部组织对T3出行等App进行下架。
实际上,这个T3出行大家也并不陌生,在国内一些重要省会城市的大街小巷,它正在铺放着它的那些尾巴冒烟的网约出租车。
我们常常讲,一个城市有一个城市可承载的容量。比如消费容量、环境容量、交通容量等。虽然这些容量也有弹性,但是一旦超过可承载容量的极值,就会发生弹性形变。比如消费容量超过极限,物价就会上涨;环境容量超过极限,大气污染、水污染就会出现;交通容量超过极限,出行就会拥挤……
而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前期,这些极限的临界点还没有出现的时候,监管常常会秉持非禁即入的原则,把市场交给各种市场主体,任其自由竞争与充分发育。在这个过程中,“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便会丛生其间。
比如,同样是一种交通出行工具,都能安全平稳地把我们从出发地运载到抵达地,面对燃油燃气车出行还是绿色新能源出行、高价格出行还是低价格出行、干净舒适出行还是将就凑合出行,不同的人肯定会给出不同的选项。但是,由于大多数出行用户常常会以价格为第一考量要素,所以在市场上占有大多数客群的“劣币”就出现了:
媒体统计数据显示,在网约车出行市场上,燃油燃气车、低价车、服务泛化车等几乎占据80%的份额。
有人喜欢说,存在即合理。存在是存在,却未必合理。
因为,这与“格雷欣现象”如出一辙:一个国家同时流通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法定比价不变的货币时,实际价值高的货币或银子(良币)必然要被熔化、收藏或输出,从而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低的货币(劣币)反而充斥市场。
这还不仅仅是驱逐良币并占领绝大部分市场的事情,它还将引发一连串的连锁反应。比如,回头来看城市承载容量:燃油燃气车越低价,用户越多,其污染与排放也就越大,交通也越拥堵;因为价格低,驾驶员为了提高收入,就会在路上更多地流动起来跑收入,排放与拥堵的倍数自然水涨船高随之放大。
明明电费比燃油燃气费便宜,而且纯电动车不限行,可以提高运营的服务时长,为什么有些企业还要倔强地坚持用高污染车呢?这里面还有个报废年限的成本算法:燃油燃气车8年,纯电动车5年。
铁算盘、铁栏栅、铁门槛,谁算的过它?它还要继续计算——
针对百度侵害用户隐私的问题,李彦宏一句“中国人愿意用隐私换方便”,从此留下了骂名——即便从他头顶浇下一瓶矿泉水,也洗不掉的骂名。一些“劣币”公司,也向百度学习,在App上动起了侵害用户权益的歪脑筋,所以才有了前面工信部铁拳整治的那一幕。
不正当竞争者搅局健康出行市场,绝不仅仅是从APP开始的。拉车拉驾驶员拉用户,让整个市场都陷入价格战的乱局之中。搜刮着驾驶员的辛劳,向乘客说成自己派的红包,似此存在,其能久乎?
属于劣币的,终究还是一场大败退。责令下架,正是掉到其头上的又一根稻草。
作者:雷雨
编辑:徐诺
摄影:王琦林、郑丹
校对:陈超、岳东、肖瑜
地址:成都市武侯大道三河段428号
“那些商业leader”投稿与合作热线
徐姐姐:18628323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