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人大多喜欢吃包子。街面上最受欢迎的早餐店或包子铺是什么样子的场景呢?
脑袋里打打转儿:一个老街小店的老招牌下,在人气旺旺的人声鼎沸里,一笼笼皮儿薄、馅儿香、汤儿浓的奶皮鲜肉大包子整齐地卧在一尘不染的冰铁笼屉里,冒着浓浓的,又白、又香、又烫的大团雾气。朝着被水汽蒸熏得红光满面的店老板吆喝一声,在他爽朗的端包子盘儿的笑声里,接过来一个油汪汪的红油蘸碟子,再滴上两点阆中老陈醋,那味道简直不摆了。还没吃,口水已经流出来。
与之相对应,那些皮儿厚、馅儿小、冷冰冰、硬梆梆的土包子,则令人一口生厌、两口生畏,此后便唯恐避之不及。
景区,做的其实也是“包子”生意——不是么?拿本地本乡本土在国内省内市场上最叫得响、最能叫座的,或自然、或人文、或双黄蛋的核心景观做“馅儿”,把核心景区的外景圈起来做“皮儿”,给各路游客捧上一个有底、有料、有内容、有噱头、有诱惑的大包子。您说是不是这么回事?
与卖包子不一样的是,在以文旅经济打造支柱产业的各地政府的账本上,一个举全县、全区之力打造的新景区,光挣一点门票收入肯定是没有格局的。只有把餐饮消费、矿泉水消费、土副特产消费、索道观光车消费、酒店住宿等一体联动,让游客走起来、累起来、吃起来、喝起来、住下来,才能搅动更多的消费来。
这当然也无可厚非,文旅经济发展之必然途径也。但如果急功近利,一窝蜂地一拥而上,都把景区包成了皮厚、汤冷、馅儿小的土包子,市场与口碑会怎么样呢?
在寸土寸金的中国都市里,那些世界级的历史文化遗产、国家级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著名人物故居、香火鼎盛的寺庙,只能做皮薄馅儿美的包子。因为能围起来的景区腹地太有限、要撬动的周边地块又太贵、要搬迁要协调要打造的整个链条又太长,只好在小而美上精耕细作,反而做出了一个个声名在外、世界向往的极品包子。比如上海城隍庙、成都武侯祠、广州小蛮腰。
而在县域经济圈,一些县区与景区就很大手笔,他们为了留住游客、激活消费,一个比一个气魄大——把景区圈大,把游客中心检票口的山门修远,把核心景区放到徒步一小时或者两小时才能抵达的位置上,把二次收费的观光车与缆车做成游客不得不选、不得不坐的必选项,顺带地自然而然地把餐饮与住宿一并搞得风车斗转,游客马不停蹄、走马观花、闻香下马,也难以一窥全貌。
对于这些皮厚、馅小、堆头大的大包子,在那些文旅推介会的场面上,业内人士无不点赞,以为尽得文旅经济之妙也。所以,争相效法者如过江之鲫,一些景区个儿越包越大、皮儿越包越厚、馅儿越包越小。
都是聪明人,独独把消费者当冤大头、当取款机、当傻缺儿;独独忘了国家提振与发展文化与旅游产业,弥合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是题中之意;独独忘了卖包子可以,惦记别人的钱包也可以,但包子总还是要讲究皮薄味道美的。
看看那些卖得好的包子,再想想那些狗也不理、理了也不想再理的包子,然后看看自家的灶台,还要把皮儿包得那么厚吗?
做包子,味道好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