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PRO、PLUS、MAX这三个单词,想必大家一定不会陌生,尤其是对于年轻人来讲,就算你的英语小学没毕业,对于这三个单词也一定记得滚瓜烂熟。那么,这三个单词是何时变的如此让国人所熟知?当然,我今天不是来普及英语知识的,而是如今的汽车圈非常热衷于这三个单词。最先流行的一个单词是PLUS,而这个单词所被人熟知的开始是苹果公司在2014年9月19日推出的IPHONE 6 PLUS,从此PLUS这一单词就被广泛的用于手机型号的命名,而其含义也是非常直接,就是大。这里也不得不佩服苹果公司,抓住了国人的心理,一个大就把本该销量崩盘的IPHONE 6直接拉会了榜首。从此,各个手机厂商也纷纷效仿,随后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而PLUS这个单词也纷纷深入国人心里,成为了高端大气的代名词。
汽车厂商也抓住了大众这一心理,但有点后知后觉。在2018年5月,大众公司的朗逸率先使用了PLUS这个单词进行命名。尽管朗逸在当时已经蝉联国内轿车销量榜榜首多年,但大众为了巩固朗逸这一车型的地位,推出了朗逸PLUS。这款新车相比老款车型而言,拥有更大的车身尺寸、更强的动力输出以及全新的造型和内饰设计,Plus之名名副其实。
在大众率先尝到甜头后,自主品牌也不能落下。长安也紧随其后,推出CS35 PLUS, CS75 PLUS,逸动PLUS。长安的PLUS家族都有着自己的基因,对比普通款车型的中庸造型,PLUS车型有着更加凶猛激进的外观。说到底,PLUS车型不能脱离了它本来的含义,最直观的就是车身尺寸方面,PLUS家族的车型都增长了轴距。而动力方面,长安没有像大众一样提供更高的动力输出,而是搭载与普通车型相同的发动机。但不得不说,长安真是PLUS使用大户。
说了这么多,无论PLUS、PRO、MAX,只要加上了这个尾缀的车型基本都是加长了车身尺寸。那么们又该怎么看待这种现象呢?我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对这种情况进行思考。
看过欧美电影的朋友应该都有一个印象,即他们受欢迎且市场期待多的电影,都会逐渐的生成一个系列,逐渐成为一个电影ID,如钢铁侠系列、复仇者联盟等热门电影IP。如今,我国汽车厂家逐渐把电影的这种方式融入到汽车生产和销售中来。吉利博越是吉利汽车旗下SUV车型的顶梁柱,月均销量都在万辆以上,吉利是有意巩固博越这个热销车型的地位,借博越的口碑,继续推广新车;同样的,长安CS75plus也是借助CS75的口碑,虽然CS75在发生机油事件后销量有所下滑,但是其之前的销量和口碑都还是不错的。而我们看这些名字加了后缀的车型也可以当做一款新车,重新命名,但是扶持一个新的IP比继续使用一个已经被市场认可和有口碑旧的ID来得来得方便,何乐而不为呢?
当前,我国汽车市场竞争非常激烈,目前我国汽车市场竞争势力大致可以划分为三股势力:合资品牌、国产传统汽车品牌、国产造车新势力;而国产传统的燃油车品牌更是面临着多方面的竞争,不仅要面对合资车型降价竞争的压力,还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和造车新势力竞争。这个时候很多厂家自然不愿意掉队,不愿意在设计、配置、命名等等方面和对手有大的差距。从设计上看,可以看到现在许多国产品牌设计“同质化”非常严重,都采用中控连体双屏、悬浮车顶和贯穿式尾灯等待,在配置上不断“堆配置”,根本没自己特点配置;然后再回到我们的主题—命名上自然也要“紧跟潮流”。
可以看看这些加了Pro、plus和max后缀的车型,很多车型都属于“紧凑型SUV”车型,而从之前我们对各品牌在售车型的统计中,各品牌内销量最多的车型基本是紧凑型SUV,如:吉利博越、哈弗H6、长安CS75/55、荣威RX5、比亚迪宋、风格580等等,均是销量很好的车型(对于本品牌而言)。因此对这些热销车型进行“加固、加宽”是非常值得的,对提高该车系的销量有非常大的帮助,如SUV销量冠军哈弗H6就一直不止有一款车,最近哈弗H6也相继推出PLUS、PRO、MAX、Supreme版车型,以这四种尾缀定义低中高配车型,哈佛更是蹭了一波潮流品牌Supreme的热点。可以看出哈佛在进一步丰富哈弗H6车系的同时也发力扎根年轻人市场。当前国产汽车品牌大部分资金和精力都集中在SUV领域,在SUV领域中销量好的又属紧凑型SUV车型,因此,保护好、发展好旗下走量的紧凑型车型非常重要。
英文尾缀的加入确实拉高了车型的销量,但这并不是长久之计。手机厂商的PLUS、MAX等尾缀的加入是实实在在配置上的提升,而不是无谓的拉长拉宽。车型销量的增长最后还是要实实在在的靠产品力的提升。只要获得了消费者认可,就真正可以让一款车型永葆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