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月经贫困”话题上了微博热搜。话题的本源,是廉价散装卫生巾热销所引发的关于女性贫困与“卫生巾自由”的深入探讨,是对女性经济与生理健康之间复杂矛盾的深刻讨论。2毛钱一片的散装卫生巾究竟是不是“三无产品”令人揪心,购买者的一句“我有难处”更令人心酸。
然而,微博网友的发散性思维,却也产出了不少分支话题,其中最逗乐儿的,当属不少无知男性网友对月经和卫生巾的误解。话不多说,上图……
看到了吧?奇葩年年有,今年特别多。看似是笑谈,其实此等现象的本质却是彻彻底底的可悲,男网友们可笑的主观臆想,恰恰也说明了中国国民在两性教育方面的极大缺失。这不禁让小编想起了初中时期生物老师左躲右避,最终靠SARS假期成功逃过没讲的课本第十一章……
当然,相比仍占初中会考一席之地的生物,美术和音乐课就更不受重视了——性教育因羞于启齿而被选择性忽略,而对孩子主观审美能力培养的关注度低下,也造成了“过去几代人缺钱,现在几代人缺乏审美能力”的社会怪象。
审美能力,尤其是以自己为核心出发点的主观审美能力,对人类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有着深刻影响,对『买车』的影响尤甚。都在说中国汽车消费者成熟了、不好骗了,其实还远远不够——类似的“迷幻认知大赏”,并不只存在于男网友对卫生巾的误解,更存在于中国消费者购车误区的“七宗罪”当中。
一宗罪:谁销量好就买谁
“老三样”时代,中国人买车并没太多选择,于是那代人关于买车的初印象大概可以形容为“迫不得已保持共性”。然而,即便在经历了中国车市飞速扩容,产品选择迅速丰富的“黄金20年”后,国人买车讲究随大流的惯性仍旧刹不住车。
理论上讲,保有量大往往意味着车辆在产品口碑、终端网络、品质可靠等多个方面占据优势,但世事无绝对,销量优势有时也意味着卖方强势、定价傲慢、偷工减料等隐性劣势。
如果将从众心态形容为:看马路上什么车跑的多,那就不由自主地想要成为这个“巨型车队”中的一员,与其说是买车,倒不如说是保守不犯错的卑微消费,你会不会感到一丝尴尬?但这确实是目前中国车市马太效应显现最强大的一股推动力。
更有甚者,在因买什么车而犹豫不决的阶段会主动搜索近年来的销量排行,最终的购车决定权不在自己,却在几张榜单,这未免太过草率。要知道,借着共享出行的热潮,车企与自家出行企业“左手倒右手”的批发行为也并非罕见,所以某些车型的销量实属“虚高”。
在这个选择泛滥的年代,把车买出点儿个性,它不比大波轰更香吗?
二宗罪:朋友推荐的准没错
比看街车、看销量更可怕的,大概就是在毫无自我把控的意识下对朋友推荐的车型投出信任票。
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或雪花,更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无论是性格、喜好、圈子、经济条件还是生活环境,亲友间任意一点的不同都能成为购车选择迥异的理由,即便是双胞胎也不一定非要买同款,天天“撞衫”不是?
自己的车,自己做主。不跟朋友买同款车,并不是同理心缺乏的表现,反而是内心强大、目标明确的表现。
三宗罪:车价越贵、轴距越长越好
进口比国产的好、豪华比合资好、合资比自主好、同级别SUV比轿车贵所以SUV好、大排量比小排量好、四缸比三缸好、车型级别越高越好、轴距越长的越好、同级别竞品最贵的一定最好……(此处省略一万字)
要把类似的认知全都一一列举,不知一万字够不够,总之“贵就是好、轴距长就是好”仍是大部分消费者的刻板偏见。
活生生的例子比比皆是,刚刚大学毕业的富二代收到父辈赠予的第一辆车,无论他多么渴望3系和A4L,最终的礼物却往往是7系和A8L,明明有着向往运动改装的少年心气,却与专车司机仅有一双白手套之隔。
也许长辈却并不能理解,车价更贵、轴距更长的车为何遭到嫌弃。殊不知,产品风格定义和操控性、停车便利远比那些肤浅的认知重要太多。
在中国,“买车=买面子”等式里的“=”,多年来不仅没有松动的迹象,反而愈发牢靠。消费升级在物质生活日益富足的当下,本没什么错误,但在存量市场框架已初步搭建完成的2020年,小编真心希望咱的消费观念能再进一步。
车跟面子之间的暧昧关系能弱化就弱化一些,一辆车并不只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更能代表一个人的心理和生活状态,年轻人选个燥点儿的、没车位买个轴距短点儿的,适合自己的,并不一定是购车预算上限的那一辆。
四宗罪:买电动车先看续航
在电动化浪潮袭来的最初几年,NEDC四个字母在电车选购宝典中烙下了太深的印记,甚至在里程焦虑阴霾逐步退散的今天,续航仍是普罗大众聊一辆电车时绕不开的“开口脆”。
实际上,在接触了太多电车用户后,续航的重要性实在是被无脑放大了太多倍,一句轻描淡写的“够用就行”往往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最爱的口头禅。这并不是打哈哈,续航真的没有那么那么重要。
相比能开多远,车辆本身的品质如何、补能便利与否、车辆残值高低才是纯电动车拥有者更为关心的。
如果你仍在为买哪辆电动车而犹豫不决,多考虑下上面几点吧!这些比NEDC超不超过600公里重要太多太多。
五宗罪:轻信年轻个性等宣传语
在这个将年轻化、个性化、时尚潮流等标签满世界贴的时代,在上百款同样主打年轻个性的车型中做选择题,你有没有对这些标签产生过一丝迟疑?
反正作为汽车媒体,我几乎想不出哪一款车在宣传自己时绕开过这些关键词。迎合着着持续下探的购车平均年龄,相比改款换代前的老款,近年来车企推出的新款车型确实都往年轻个性时尚潮流的大方向上迈了一步,至于这一步迈出得是近是远,还要消费者自己判断。
当然,贴上同质化过于严重的标签,其实等于没贴。所以,标签如何已并不重要。
退一万步讲,那些因为太过小众而在宣传中声若蚊蝇的,或许才是真正配得上个性化标签的车型吧。
六宗罪:认品牌但不认品牌文化
中国人买车的考虑因素中,品牌是绝对的“头扛”,但并非与汽车品牌文化挂钩,而是如前文所提,选品牌与好面子直接挂钩。
简单点形容,就是品牌没有性格之分,只有豪华与否、价位高低的差异。虽然这确实给了在华经营出色的车企品牌溢价成长的良机,但对于消费者而言,这显然不是成熟的认知。
所以,当国内出现了一些本田党、JDM、Muscle粉、水平对置车型派对时,汽车品牌文化的崛起也终于看到了新希望。希望对品牌文化的重视能逐步全民化,终不再是现在这一小撮人的精神共鸣。
七宗罪:仍以国别论英雄
日本车皮儿都薄、韩系车都靠外观设计撑着、德系车都烧机油、美国车都是油老虎、欧系车性价比都不高……
在大量的网络段子和口口相传中,再夹杂些水军言论,一个“都”字,将中国消费者的购车智商与情商双双拉低。
不可否认,在全球化进程并不发达的20世纪,以国别来概括某一地域的汽车品牌还有些许的准确成分,但放在单一品牌就拥有十款不同细分市场定位车型的现在,别说用国别去概括一个品牌,就连一个品牌里的不同车型都有着天壤之别的个性差异。
为了决策效率,我并不反对消费者在购车决策漏斗的最上端剔除掉那些冗余的选项,但在今天,因为国别偏见而剔除掉一整个个车系,实在不够理智。
毕竟在中国买车,除了进口车和特斯拉这独一份的“外资车企+中国制造”,消费者能买到都是合资或自主品牌车型,在全球化程度如此之高的年代以国别论英雄,并不成熟。
怎么样才能让中国汽车消费更加成熟?很简单!
车是自己的,多去亲自体验、亲自比较、亲自了解,以自己的独立审美出发,做出专属于自己的选择,杜绝被一纸虚高销量、一种面子担当、一个NEDC、一个虚化标签、一个来自朋友的推荐而左右。
从共性到个性的购车观转变,你值得拥有。
文章推荐
探索沃尔沃XC60:豪华SUV中的安全典范 传祺gs4雾灯在哪开 传祺gs4倒车灯型号 比亚迪元用什么机油好 gs4空调滤芯怎么换 gs4自动空调怎么用 传祺gs4水箱在哪里 广汽gs4传祺换车门 传祺gs4仪表盘图标 传祺gs4雨刷怎么用最新文章
探索沃尔沃XC60:豪华SUV中的安全典范 传祺gs4雾灯在哪开 传祺gs4倒车灯型号 比亚迪元用什么机油好 gs4空调滤芯怎么换 gs4自动空调怎么用 传祺gs4水箱在哪里 广汽gs4传祺换车门 传祺gs4仪表盘图标 传祺gs4雨刷怎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