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股票涨停到被ST,在短短几天时间力帆的股票像与“吉利收购力帆”的传闻一样飘忽不定,给人一种雾里看花的感觉。
从去年开始,由于企业运营状况不佳而被各种负面消息所困扰力帆汽车, 2020年在A股市却迎来逆袭,原本低迷的股价以火箭般速度连续涨停,从2元多涨到5元多。而促成力帆股价非理性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吉利控股计划向力帆控股注资,成为其最大股东”的传言。
![]()
当然,吉利收购力帆的传闻在双方没有官方宣布之前,一直都处于小道消息的猜测中。此前吉利汽车集团副总裁杨学良,针对该传言也曾在微博上称“没有此事”。而力帆方面,也发布澄清公告进行否认。
尽管直到现在“吉利汽车收购力帆股份”传闻也没被官方证实,但止不住力帆股份已进入了司法重整阶段。即使从乐观方面来看:力帆真的被吉利收购,那么在实施过程中,力帆股票仍存在退市风险。
此外,不管吉利收购与否,这个在重庆人心中充满传奇色彩的品牌最终避免不了消亡命运。从此车市江湖,再也不见“力帆汽车”了。
时间回溯10年前,作为国内首家登陆A股上市的整车民营企业,力帆汽车成功地从造车“小字辈”搭上了资本运作的快车,完成一些实力车企多年也未能实现的目标。在车市竞争还不似今天这般激烈的2010年,力帆汽车虽然尚属于后起之秀,但发展势头稳健,给人很多期待。从当时来看,力帆可谓手攥一份好牌。首先,登陆A股后很好地解决了造车资金问题,在产品研发和产业布局,可以甩开膀子干,助力企业步入快速发展。其次,行业同级产品差异化的缺乏,也留给力帆汽车一些生存机会。当时终端销售的车型虽然只有力帆520、620、320,但相比同级自主品牌,力帆汽车的产品差距并不是特别明显。同时占据着价格优势的力帆汽车,如鱼得水。在三四线市场拥有不错的市场基础,以性价比优势赢得70后、80后消费者青睐。此外,力帆汽车苦心经营渠道网络,也是一笔不小财富。除了在国内打造完善的销售体系外,力帆的海外市场发展也如火如荼。成功进入俄罗斯、伊朗、埃塞俄比亚、乌拉圭等国家,实现“墙内开花墙外香”。在众多进军俄罗斯汽车市场的中国品牌中,力帆汽车当年还曾创下稳居中国品牌第一的佳绩。因此,从2010年到2013年,力帆汽车国内销量几乎都在5-6万辆徘徊,再加上海外市场的有力支撑,每年能有近20万销量——对于处于品牌爬坡期的力帆汽车,这样的业绩已经相当不错了。时间证明,上帝赋予每个人的机会都是平等的。市场已经给过力帆汽车机会了,可惜没有好好利用起来。“登陆A股后,也正是实现品牌和产品战略升级最佳时期。”在一些了解力帆汽车的业内资深人士看来:拥有A股这一资本运作的资源优势,又有国内外销量齐头并进,发展前景很被看好。此时,力帆汽车如果能加大在产品研发上投入以及品牌包装力度吗,那么在随后.几年的产业变革中,也不至于缺乏市场抗击力。10年前的力帆,不缺时间和资金,也正是品牌突围的最好时期。“市场至少给了力帆汽车三次翻盘机会,满可以顺势而上,成功转型”。但事实上,力帆汽车在品牌和产品方面的短板,一直被长时间搁置。在2010年之后,在产品上仍走的低价战略,产品设计、技术和品质方面都没有大的改观。另一个机会就是在新能源汽车上的布局。早在10年前,在大家还不知道电动汽车是何物时,力帆汽车就与中科院合作成立上海中科力帆电动车有限公司,生产出来的620纯电动车曾作为警用车服务当年的上海世博会,并取得出色表现。“起个大早,赶个晚集”这是力帆在新能源汽车上的真实写照。作为最早涉足国内纯电动汽车的企业,不可谓没用心和投入。只是毫无经验可循,走了不少弯道。除了在电池驱动方式上受“充电”还是“换电”技术困扰外,在车辆载体上,使用力帆320、力帆620等老款车型,显然缺乏前瞻意识和产品积淀。因此,在新能车用户群中,造成不佳的形象标签。近几年,在造车新势力异军突起时,各种设计时尚的电动车争相上市。跟这些新颖产品相比,力帆电动车完全没有竞争力,惨败在所难免。尽管在力帆汽车内销上,走马观花地更替职业经理人。但按在岗时间长短,力帆汽车国内营销基本可分为“廖雄辉时代”和“马可时代”。从2009年到2013年,力帆汽车内销处于稳健上升时期。与对手相比,力帆产品在这个阶段并不是有多强。但产品定位和营销构建方面可以说很精准、到位。除了遍及全国二三四线销售渠道外,力帆汽车在一线城市比如上海、广州的商家年零售量也达到2000台左右,在当地市场位居自主品牌排行前三——这搁在现在想都不敢想。也就是在那几年,当时销售公司未雨绸缪花费数月时间整理出一套“力帆汽车品牌提升方案”,其中涉及车型换标和企业品牌口号、产品定位和梳理。不过,这些建议在向老板汇报时,被一票否决。算起来2015年左右,力帆汽车再次迎来一次翻身机会。力帆迈威的上市,让力帆汽车成功抢占7座SUV市场份额,刺激国内销量。而7座SUV的推广成功,也让力帆汽车盲目自信,将未产品定位为7座多功能家用SUV,而忽视了正在形成中的汽车智能化技术。“7座SUV的热销,让力帆汽车咸鱼翻身,也为企业大厦倾倒埋下伏笔。”正如一些知情人透露:为争取利润最大化,迈威上市后销司并没有充分发挥老经销商渠道销售作用,而是通过招商重新迎来一批全新的迈威销售网络。此情此景,让那些跟随力帆汽车多年,一直没有拳头产品而苦苦打拼的经销商十分失望。“好容易盼到能在市场中走量的差异化车型,结果被告知跟他们没关系”。可想而知,对经销商失落的心情影响有多大。事实上,10余年前力帆产品上与现在相比劣势更加明显。不过,正因为多年营造的网络基础和一些忠诚商家对这个品牌看好,即使产品缺乏亮点还是能在在终端实现销售。而如今力帆曾经响当当的三件宝“创新、出口、信誉好”早如旧日黄花,缺乏产品竞争力,朝令夕改的渠道政策,让心冷的经销商不再谈感情。如今,他们除了索回力帆汽车拖欠迟迟不还的保证金外,对这个品牌已不抱任何希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