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牛车网]
对于行人腿部防撞梁的理解,可能很多不太懂车的朋友们还有点概念模糊。简单来说,行人腿部防撞梁也可以被称作前部副防撞梁,二级防撞梁,或者是防行人卷入装置。
行人腿部防护梁的应用比吸能盒要晚不少。交通事故中当汽车与行人发生碰撞时,下腿部容易受到骨折甚至更严重的伤害,腿部防护的加强还保护了儿童群体,车辆与儿童发生碰撞时,减少儿童钻入车底造成碾压的二次伤害。所以行人保护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各大汽车厂商在新产品开发中考虑对行人保护的改善,譬如调整保险杠外皮造型以及保险杠发泡和蒙皮刚度等,行人腿部防护结构也是其中重要一项。
![]()
车辆设计了行人腿部防护梁结构,可以改变人体导向方向,底部支撑加强后将加大前保险杠接触面积,将人体倒向正确的方向。避免行人卷入车下。
一汽大众全新宝来:
![]()
在摘除前杠的时候我们还惊喜的发现行人腿部防撞梁。这在该级别轿车中极为少见。“行人腿部防护结构”在底盘较高的SUV中较常见。其作用是当车辆接触到行人腿部时,行人腿部防护结构在比前防撞梁更低的位置首先接触行人腿部,有利于将行人“铲起”引导行人向上、向后移动,落在发动机舱盖或前风挡,增加了行人与车辆的碰撞接触面积,降低了对行人造成的伤害。同时也降低行人卷入车底的风险。
上汽大众新朗逸:
![]()
相比同级而言,新朗逸在二级缓冲结构以及主防撞梁的设置上是较为常见的设计且略显单薄,但行人腿部防护结构的出现比较令人意外。行人腿部防护结构的意义,在于保护与车辆发生正面碰撞的行人。当行人与车头发生碰撞时,腿部防护结构将较前杠更早受力,以更低的接触点将行人铲起,一定程度上避开了车头的撞击,而是直接让行人倒在相对柔软的引擎盖上,减少被撞人受到的伤害,同时避免行人被卷入车底的可能。
东风日产第14代轩逸:
![]()
拆开前脸的外皮,露出基本结构。最上面的是防撞梁的缓冲层,和常见的泡沫不同,轩逸使用了塑胶材料,效果上和泡沫近似。而下面的副防撞梁(也就是行人腿部防卷入装置)上也覆盖了一层缓冲层,材料是泡沫。此外,我们可以看到,轩逸前部的散热装置,使用了主动散热装置,车辆冷启动时,百叶窗关闭,使得发动机快速升温,温度达到工作值时百叶窗开启,正常散热。
![]()
取下缓冲层后,露出了防撞梁的真容。比较罕见的是,轩逸的防撞梁都没有喷涂色漆层,只有防锈底漆层。如此处理虽然并不影响什么,但是的确省下了成本和工序,这个环节的设计者很有节约的能力。
广汽丰田换代雷凌:
![]()
全新换代雷凌的前部防护结构设计有点出乎预料,弓形铝合金主防撞梁+缓冲泡沫+双宽度吸能盒+行人防卷入钢梁,如此设计超越了很多同价位产品。铝合金成本高,吸能效果好,而超宽的吸能盒更是增强了前部碰撞时的溃缩能力,保护行人降低伤亡。
![]()
![]()
行人防卷入钢梁并非国标强制要求,绝大多数20万内的家轿都不会设计这个组件。增加成本虽然不多,但是需要处理配重问题、前杠皮内部造型问题、碰撞试验成本等等,而且多少有点费力不讨好的意味。因为真的碰撞行人后,这个防卷入装置的功效其实并不显著,有时候显得很鸡肋。有没有这个装置,在大多数情况下似乎区别并不大。而坚持使用行人防卷入钢梁,还是值得肯定的,毕竟有总比没有强。
华晨宝马新3系:
![]()
最后要说的是行人腿部防卷入装置,也可以叫做前部副防撞梁,还有的厂家称其为行人防护钢梁。总之,就是在碰撞时,弥补主防撞梁的不足。如果是撞击到行人,该装置可以碰到行人的腿部,并将行人弹起到机器盖上,虽然听上去也很惨,但是总比卷入车底下要好吧。
![]()
写在最后:对于行人腿部防撞梁,其实很多业内人士对此设计也提出了一些疑虑。本身这个装置无论采用铝合金材料还是钢材料,都是比较单薄的,强度都不高,用手一掰甚至都能轻微变形。真到了出车祸的时候,它到底能够起到多大的作用?这也不是很容易验证的。此外,对于如今千变万化的新车外观,前杠皮的里外造型都在挑战设计和生产工艺的极限。有些时候,类似于这种副防撞梁的东西,可能还起到了支撑前杠皮的作用,是不是有些让人哭笑不得?当然,我们的评价原则应该是有总比没有强,虽然成本增加了,但是安全指数理论上也是增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