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特供”这一词专指为皇帝和宫廷享用的产品,当然能供给这些皇宫贵族所用的必须是当地特产极品。而在建国之后,"特供"始自一份报告,中央把报告中的"对在京高级干部和高级知识分子在副食品方面给予照顾"改为"特需供应",从此,"特供"成了一个神秘而令人羡慕的词语。
在车市上,“特供车”表示专为中国市场研发的车型,它们由汽车厂商根据国内消费者的喜好,为了更好的满足国内汽车市场需求打造,但由于在早期的中国特供车采用的都是老技术,老平台,因此,也留下了“简配”、“减配”等不良印象,使特供车这个词似乎一直以来都不是一个褒义词。如今即便是特供车,汽车厂商在宣传上也是能不提就不提。
![]()
特供车有什么优点?
1.精准的“量身定做”,既然是特供车,那么无论是车身外观还是舒适性配置,动力匹配等方面的设计出发点都是为了迎合我们国人的喜好,这样大家都会觉得这辆车大气、有面儿还不贵。
2.降低成本,让售价更低。因为不需要满足一些发达国家更严苛的质量要求和碰撞安全要求,同时也不用考虑到其它国家的各种路况和使用状况,那么对于车辆的研发和试验成本就大大降低了,成本的降低最直接的就是可以拉低售价,更直接提升了产品竞争力。
3.保值率也相对较高。由于特供车型是对于我国市场“量身定做”,所以通常都会取得较好的销量,市场保有量大了,对于二手车来说保值率也相对较高。
特供车就一定被“减配”吗?
![]()
网上许多“键盘侠”就在吐槽,特供车型使用“老技术、老平台”,早期来说这些确实是特供车比较受人诟病的重要因素,但如今随着许多汽车厂商模块化平台的普及,这种做法其实对于控制成本已经没有多少优势。许多特供车也都用上了全球车型平台,遵循着相同的生产工艺标准,在软硬件科技等方面,也丝毫不逊色于国外车型。
安全性能的差异大吗?
![]()
早期有些车型虽然是在同样平台打造、拥有同样动力系统的车型,也就是所谓的“换壳车”,看着好像都一样,但由于国内法规与外国法规对车身刚性要求有差异,所以也导致了安全标准上存在差别。虽然总是有些汽车厂商在安全方面上动了歪脑筋,比如有的车型在覆盖件上进行“铝换钢”,或者减配副驾驶的安全性能等做法,但是随着国内法规日益严苛,我相信这种情况也会越来越少的。
优秀的特供车,依然能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
大众的朗逸、本田的凌派以及冠道等,这些都是专为中国市场打造的特供车型。首先在设计上,特供车更加符合国人的审美。车身尺寸也根据国人需求做得更加宽敞,并且更注重后排的乘坐舒适性。并且由于降低了开发成本,在车身的做工和内饰用料上都比较不错,所以一直以来特供车的销量也非常不错,毕竟是迎着需求点来开发的产品。
写在最后:由于全世界每个国家或地区对汽车的消费观念不一样,中国特供车正是各家厂商根据中国消费者喜好研发的最佳产物。也许将一款全球车型直接导入国内并不成功,但贴合国内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想不火都难。至于选择特供车还是选择全球化车型,我认为并不需要太过纠结,买车还是要根据自身用车需求出发,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车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