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供车”,一个为稍懂汽车者所不齿的名称。
在“轿车可以合资”的指示后,大众、Jeep开辟了外国车企在华产销汽车的先河,走入百姓家的汽车成为了中国汽车工业史中的新篇章。当时北汽吉普拿出的是切诺基,上海大众则提供了桑塔纳,均属于是在海外市场经过检验的成功产品,但它们在国内都遇到了水土不服分情况,除薄弱工业基础的困扰外,前者更是因为缺少产品更新与高油耗而最终停产。
![]()
不过上海大众最终却挺了下来,并将德国技术标准与德国汽车一起成功带到了中国的土地上。此次成功背后的市场原因即一款大气、耐用、经济的汽车是当时中国消费者所需要的,一辆大众桑塔纳是中国车市所需要的。
![]()
此后,合资汽车遍地开花,在“老三样”中,东风雪铁龙敏锐地察觉到了中国消费者的特殊需求:有屁股的三厢车。在某一时间段中,中国的消费者更青睐“有头有尾”的车,富康这种两厢车似乎成为了异类,因为在汽车文化欠缺、街道拥堵不严重的九十年代,谁需要操控或小巧呢?于是雪铁龙便针对中国市场提供了三厢版的富康988,属于最早一批具有特供思维的汽车,大街小巷的雪铁龙出租车大多属于此类。
![]()
之后的大众宝来、朗逸也属于特供车,但此时的特供车却开始了两个方面的转向,尊重市场还是围地圈钱的讨论围绕着这一类车型展开。事实上,仅针对某个市场推出特定车型并非中国特例,如美国人可以买到Mustang的同时,欧洲人则只能选择福特Capri。
![]()
但由于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与车企内部标准的不统一,在中国,部分车企的偷工减料被曝光了出来,不仅在舒适性配置上不足,而且在安全成绩上也比较差。不过纵观同时代的合资车,我们不难看出这属于是合资车的通病。
除此之外,所谓另一种让人不爽的所谓“特供”是限制或只提供某些配置的销售,这更多是出于一种市场原因的考量,比如雷克萨斯ES200的2.0自然吸气版本便只在中国销售,宝马1系三厢版也是如此;而另一方面,则会出现不提供手动挡或高性能版本的现象,福特Mustang或雪佛兰Camaro就属于此列。但事实上,即使其引入高性能版本市场往往也不会认账,更多的只是爱好者们的愤怒罢了。这方面属于市场行为,愿打愿挨倒也无法多说什么。
![]()
再之后则是更加普遍的“L”车型,为了满足中国消费者对大车身空间的需求,以奥迪、宝马、奔驰为代表的车企纷纷选择推出长轴距版的车型。至少从其销售成绩来说,只要不在其他地方偷工减料,这种战略就是成功的。
![]()
最后是一些是仅在中国市场进行销售的车型,这有两方面的目的,一是针对中国的需求而开发的车型,如丰田雷凌、威兰达,林肯Z等;二是试探中国车市对某一细分市场的敏感度,例如大众凌渡。
![]()
到了现在,中国的消费者与汽车工业都逐渐成熟,这使得车企必须提供足够优秀的产品来满足消费者的口味与众多自主车企的竞争。我们也不难发现,在早期的围地圈钱之后,诸多合资车企已经转向了针对中国市场进行研发而非为了成本偷工减料的模式,我们提到的丰田雷凌、威兰达,林肯Z会是未来“特供车”的主流,像宝马1系三厢版这种四不像的车在市场遇冷之后也逐渐退出了市场。
![]()
本质上,特供车的出现与发展即是国际车企对中国市场逐步了解和尊重的过程,毕竟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最主要的汽车消费市场之一,如果不能拿下这块领地,那么一家车企是无论如何也难以跃居一线的。
写在最后
你若报以最大的诚意,消费者便会以他的钱包回馈你,当消费者的观念变化,选择增多,糊弄人的产品便没有了生存的土壤,仅凭一个LOGO就可以走天下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同时针对多样化的市场,车企也应该引入更丰富的车型供用户选择。
抓住内燃机时代最后的尾巴,似乎已是如今合资车企们最想达成的事情,毕竟再不引入中国消费者喜爱的燃油车,就真的来不及(割韭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