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某大厂宣布召回一大波汽车,习惯于把召回信息分享到朋友圈供三叔四舅七大姑八大姨观摩的特工,第一时间转发了这则消息。
![]()
朋友圈文字:“XX车主有福了!”
紧接着,下面马上有人评论:
1. 这哪是福啊
2. 我靠
3. 中枪了。。。
对于这种情况,特工当然是一一耐心开导了,毕竟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我自己的车,不也经历过召回风波。但事过之后,想到很多朋友在后台提问:看中了XX车型,都准备交定金提车了,突然看网上说有召回,这车咱还能买吗?
![]()
为了解答这个广大车友关心的话题,今天我们就掰开揉碎了来讲一讲汽车召回的那些事。
车辆被召回,说明运气霉?
不一定。在中国市场,从2004年建立召回制度以来一直到2017年,共发生召回1546次,平均每年110次左右,折算下来差不多每3天就有一次召回;共召回5673万辆,平均下来一年就召回430万辆左右的汽车。所以汽车召回对于汽车市场来说,像吃饭一样平常,碰上了,非但不能说倒霉,相反可能是福气(别急着喷,把后面看完,再来评价)。
![]()
车辆出现哪些状况会被召回?
平均3天就有一次的召回,大多是什么问题呢?特工查阅资料,2017年,车辆召回的原因大多集中在安全气囊、发动机、转向机构、车身及电子设备等方面。其中,受到高田气囊影响的召回占了36次,涉及车辆数高达987辆,几乎占了全年召回总数的一半。
![]()
被召回的问题一定会被解决吗?
还是不一定。虽然大部分的问题都能得到有效解决,而这类型大多属于主动召回,是厂家通过消费者反馈、自身测试或者采用相同零部件的车型发生问题后,找到了相应解决办法才提起的召回,并且应对方案已经下发到售后终端。
但还是会有一小部分的召回不能完全解决问题,情况少归少,不能说没有,主要是第三方或者国家检测部门(当然也可能是车主集体反馈/维权)发现问题后,事态经媒体传播得不到控制,厂家不得不在没有设计出完整解决方案前进行危机公关,仓促召回。这就被动了,比如之前的某断轴,再比如现在的某机油,你说彻底解决了吗,也许吧,特工不知道。
![]()
没有召回过的车型就是好车?
不。这是一个必要不充分条件,换句话说,某款车召回了一定意味着这款车曾经出现过问题,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已经有了成熟的解决方案,所以能召回的问题,一般不是什么大问题(可类比:能用钱解决的,那都不叫事)。反过来说,即使这辆车没有召回,也并不意味着车就没毛病。
毕竟,还有“私下召回”这么神不知鬼不觉的一招。个别厂商为了保证品牌形象口碑和降低成本,对出现质量问题的车子,在客户保养时,把需要召回的零件给偷偷换了,更有甚者客户保养时间还没到,打电话通知说厂家有活动,免费保养更换零件,然后就偷摸把问题零件给换了,你说6不6。
所以相比这种“应该召回,车主却不知情”“有问题没解决,或者不经通知给我解决了”的情况,厂家主动召回,是不是车主有福呢?那句话怎么说来着,没事不找事,事来了不怕事,有担当的召回行为,还是值得为厂家点赞。
![]()
召回早不来晚不来,偏偏被我赶上了?
有的朋友可能就天生手气霉,我说有福还有点无所适从,可不是么。“看中一个车,卖了两三年了,早不召回晚不召回,等我要买,它就召回,你说气人不气人?!”我说气人,但也没招。大部分的汽车召回事件都是在汽车上市3-5年内发生的,当然也有10年过去甚至更久才召回的,后者比较少,我们重点看前者。
车辆的一些零部件需要定期维护更换,在日积月累的使用当中,长期处于某一特定工况,就会有潜在风险,进而表现出来。而在设计当中,可能并没有考虑这一特定工况且长期使用,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有越来越多汽车品牌去东北(寒极)、西北(热极)以及风极、干旱极测试,为的就是模拟多种环境。
对于上市很久,卖了很多,才发现问题出来召回的,特工还是那句话,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比视而不见、触而不觉强,不是你偏偏赶上了,只怪厂家缺心眼。
![]()
出现过召回的车型还能买吗?
车友最关心的还是这个终极问题,对此,特工的建议是:首先如果你准备购买的车发生了召回,还是先等等,不要急着买。同时注意跟进召回情况,多方面、多渠道地去了解车辆召回后续,有条件加几个真实有效的车主群,听听大家的反馈,比媒体、论坛什么的,强百倍。
如果问题没解决,那就果断看别的车去;如果问题解决了,那就进入第二步,从该车型的可靠性、安全性、实际油耗、维修保养费用、动力操控、空间、舒适性、便捷性、二手车残值等多角度综合考量,看是否满足自身需求,如果是,这款车才值得购买,否则一款车大毛病没有(没召回),小毛病不断(或者用起来不爽,比如空间不够、油耗太高、维修太贵),那可就得不偿失,毕竟后者可比前者的闹心概率,大得多。
其实更多的人,买车没这么多顾虑,不照样生活幸福,家庭和睦,或许“幸存者偏差”才最让人羡慕嫉妒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