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媒体爆料称娃哈哈将要造车,尽管目前娃哈哈已经出面辟谣,称只是想发展科技企业,暂时还没有造车的计划。不过这事儿,仍旧在各大汽车媒体中引发了一场自嗨式的狂欢。毕竟,这段时间不少实体企业都在声称要“造车”,且有几家车企还时不时曝出一点“小进展”,因此,娃哈哈想要造车也并不稀奇,毕竟,“门外汉”造车已经成为了目前的一股“新势力”。
![]()
说起来也挺戏谑,科班出身的传统车企们尚没来得及向新能源汽车完全发力,“门外汉”们就早已经虎视眈眈,似乎这是一块不可多得的肥肉,做电视的,做空调的,做手机的,做饮料的,卖房的,运营网站的……都在向这片领域狂奔而来,宣称要开启自家的造车事业。
![]()
娃哈哈咱暂且先不提,我们看看那些曾经大张旗鼓说要造车的企业目前怎么样了。
动静闹最大的,应该就属贾跃亭了。
毕竟老贾为这个“造车梦想”丢了乐视,抛下妻儿,背着一大波债,只身躲到了国外。债主们叫苦连天,“老贾下周回国”的消息也已经成了一个老梗,似乎遥遥无期。不过目前剧情开始反转,他“傍上了”恒大这位金主,资金尚且充裕,FF近期也是捷报频传,而且还计划年底量产,老贾能不能翻盘,就要看这最后一搏了!
![]()
叫嚣得最凶的,可能就是董小姐了。
董小姐的计划很早,布局很大。尽管格力已经有了空调这块金字招牌,但她的“野心”远远不止空调,也不只是在造车,格力目前进军了手机、净化设备、共享单车、共享汽车等多个领域,格力正在布局多元化,这是一盘很大的棋。当然,汽车圈儿最关心的还是董小姐的造车进展,毕竟格力资金雄厚,梅花标的实车早就已经造出来,只不过反响似乎就没那么美好了。毕竟隔行如隔山,珠海银隆梦碎,董小姐的造车之路仍旧充满着曲折。
![]()
运气最好的,还是出身传统的云度。
云度或许是最有“国企气质”的新车企,它的运气似乎也非常好,它有资质,有靠山,背后还有靠得住的政府股东。目前,云度已经出品了π1、π3等多款车型,还大搞自动驾驶。其三年回购政策,也足以见到云度背后靠山支撑的底气。
![]()
除了以上三家,还有李斌的蔚来、何小鹏的小鹏汽车,大华股份的零跑汽车等,各家都在进行着自己的造车事业。
为何这些传统企业的“门外汉”们都对造车有执念?笔者认为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
1.寻求新的增长点。目前的传统实业可能不是特别好做,不景气的企业正寻求新的增长点,精力旺盛的企业也希望继续扩张自家版图。而新能源汽车领域目前发展还不成熟,它们仍旧有隙可乘,于是“一窝蜂”想要进军这个领域。
2.政策使然。新能源汽车享受国家高额补贴,部分企业也许不是真心要造车,而是因为高额的补贴诱惑,为利而来,说得直白点可能就是“骗补”。当然,对于这些企业倒是无需多虑,因为它们终究会随着补贴退潮而逝去。
3.创始人的情怀。也许还有一些传统企业想要进军造车领域,是由于其创始人对造车情怀,想要真正造出一款好车,并为之奋斗。
![]()
对于传统企业这股“跨界”造车的风潮,笔者认为,传统企业如果只是资本注入还好,若真要建厂造车,就有点“越俎代庖”了。毕竟术业有专攻,汽车也并不是简单的小玩具,它有三万多个零件,每个零件都有相应的供应商。“门外汉”想要进入这个圈子,不仅需要深究造车技术,更要与各类供应商签署合作,完善供应链,甚至于后期的更新换代,智能网联,自动驾驶,都没有哪一项是容易的。
![]()
进入汽车领域的门槛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低,而自家产品的市场也并非真的那么“惨淡”。毕竟,现在的中国并不缺人,也不缺市场,若是自家的招牌产品足以支撑企业健康发展,那便继续深入,将其打造成难以被动摇的“老字号”,是不是会比“削尖脑袋”挤到别人的领域赚钱更合适呢?
![]()
最后,再弱弱地推测一下娃哈哈,虽然它暂时表示不造车,但进军汽车领域的“野心”应该也不是全然没有,可能只是最佳的时机未到,要是真来了机会,它想要进入应该也是理所当然,毕竟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人人都在造车,它的公司已经注册好,也将继续往科技产业方向积累经验,可以说是只欠东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