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懂车(id:idongche),懂车更懂你!
作者:肖鱼;转载请带以上信息视为自动授权
自中保研测试诞生以来,它就是一直是中国汽车界的话题制造者,每次公布碰撞测试的成绩,都会被全中国的车迷围观,看哪个车A柱弯折,哪个车B柱断裂。但凡被中保研测出安全性能不行的车,但风评肯定是跌到谷底。
大家这么相信中保研给出的结果,主要还是因为,它来自是多家保险公司联合成立的,保险公司希望消费者选购安全性高的车型,这样他们就能减少因为交通事故伤亡产生的赔付,而消费者为了保命,也想选这样的车,大家利益一致,所以中保研没有帮厂家作弊的动机。车迷们对于中保研的碰撞测试的关注,基本上都集中在了车辆安全性上,测试的另一个成绩却少有人注意,那就是【耐撞性与维修经济性】。众所周知,保险公司处理事故时,不仅要赔付人员的医药费,也要赔付车辆受损后的维修费用。而我们生活中大部分轻微交通事故,都是没有人员伤亡的低速碰撞、轻微刮擦,这部分赔付加起来也是巨款。所以由保险公司主导的中保研,也希望大家能买修起来便宜的车,然后就有了【耐撞性与维修经济性】这项。虽然有一些车在中保研手里出糗了,但是也有很多“坦克级”车型,能拿到安全性全优的评价,也就是3个G(优)。可是到【耐撞性与维修经济性】,真的就堪称惨不忍睹了,几乎是一片红,别管是合资还是自主,豪华品牌还是普通品牌,反正都是一溜儿的P(差)。说得直白点,自中保研开始测试以来,仅有一款车能在这个项目拿到G。大家肯定好奇,这个搞“差生批发”的项目,到底测了些什么,又是以什么标准来评判成绩呢?【耐撞性与维修经济性】以两组测试为基础,即正面碰撞/尾部碰撞。正面碰撞,会设置一个刚性的障碍物,测试车以40%的重叠度,用15km/h的速度撞击障碍物。尾部碰撞,则是用一个假车模拟追尾事故,和测试车辆的行进方向呈10°角,以15km/h的速度撞击。在碰撞之前,工程师会在车身以及底盘上做好多个标记,在碰撞后测量这些标记的移位幅度,就知道车身和底盘的变形程度,变形程度越大则耐撞性越差。随后工程师会评估车辆的损坏情况,看看钣金和更换零部件的费用是多少,复原需要的费用越高则维修经济性越差。正面/尾部碰撞,各自的满分都是30分,其中车辆维修经济性占了24分,是最主要的拿分题。然而中保研的标准是,想得24分满分,正面碰撞的整体维修费用,不能超过新车指导价的3%,举个例子,一辆原价15万的车,修车费用得维持在4500元以下;而尾部碰撞,满分的要求是低于0.5%。几番测试下来,没有车型能拿到满分,大多数车型连一半的分数都拿不到,因为修车实在是太贵了,尤其是正面碰撞。现在的汽车越来越先进,很多高科技配置都被装在前脸,比如说LED大灯、巡航需要的毫米波雷达、主动开闭的进气格栅……这些东西本身又贵又较弱,正面碰撞完之后基本上都得换,一张张票子就数出去了。在测试车型中成绩比较好的,像正面碰撞拿到12分的福特福克斯,维修费用比例也达到了8%以上,以售价来说,这一撞就是1万多块没有了;成绩比较差的,那是能把人贵哭,奥迪A6L直接正面碰撞得0分,因为它的维修费用比例已经超过了14.5%,直接修掉了一部小车的钱……当然还有一部分车型,中保研的工程师算都不想算,就直接给了0分,因为它们在低速碰撞时气囊爆开。15km/h的低速撞击,产生的冲击力比较小,安全带完全可以起到约束作用,是完全没有必要释放气囊的,威力巨大的气囊爆开,反而可能产生伤害,而且这玩意是一次性的,爆开就必须要更换,费用在5000至20000元不等。其实长久以来,汽车的维修经济性,都被我们遗忘了,很少有人在买车时,会衡量这个指标,因为在中保研出现之前,压根也没有数据可以参考。而汽车厂家也没有搞好维修经济性的动力,毕竟这个事不关乎人命,各国也没有强制规定,全凭自愿。而车企要提升维修经济性,不仅设计制造上碍手碍脚,成本也会增加,更何况,让车修起来贵对他们更有利,毕竟他们要卖原装零配件和维修服务赚钱,何必费力砸自己的饭碗呢?但高昂的维修费触动了保险公司的利益,让保险公司顶上了很大的赔付压力,所以中保研站出来,开始将维修经济性换算为得分,展示给消费者看,鼓励大家买修起来便宜的车。这就是保险企业与车企的博弈。那么,是不是【耐撞性与维修经济性】得分为P的车我们都不能买呢?倒也不是,中保研测试下来,大部分车得分都是P,如果你把它们全都排除掉的话,基本上就没有什么车可以选择了。相比起维修经济性,肯定还是以性能和安全性作为最优先的选择标准,毕竟车是拿来天天开的,不是天天撞。估计中保研在打出这么多P的时候,自己也知道,不可能让消费者完全拒绝维修经济性不好的车,中保研可能只是想提醒你,在每一回你右脚不安分想踩一下不谨慎的油门时,先想想修车需要多少钱。毕竟,保险公司的赔付金额,会体现在你明年的保费上涨里。经过全网搜索!由小米众筹的这款映趣剃须刀,简直是刷新了小编我的认知。
![]()
这款剃须刀在上线第14天,众筹金额就达到了1125万,销量更是达到了28万台+,直接打破了小米众筹成交量记录。
3D浮动刀头360°完美贴合任何脸型和部位,增加1/3剃须面积。日本进口刀片,超薄双环刀网,智能防夹须,刀过须断。持久续航,分离式设计轻松水洗。
只需要花手动的价钱,就能买到千元电动体验。小米这简直是要逼死同行嘛?
只要随手一放,来回推一次,就像被“吸”在了皮肤上一样,无缝贴脸。
![]()
简直就是剃须刀里的“最强大脑”,长须、短须、粗须、细须一根不留。
我就想问问,在同等价位的剃须刀里,还有比这款更高逼格的吗?无敌了!
强烈推荐,买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