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落下帷幕的成都车展上,传统车企依然是大展拳脚,带来了许多重磅新车,然而声势浩大的造车新势力却势单力薄,仅有前途、威马、新特这三家出席,相比四个月之前的北京车展不论规模还是热度都大幅减弱,背后的原因也值得深思。
![]()
国内造车新势力的名单很长,并且还在不断增加,而它们的目标统统都只有一个:成为中国的特斯拉。但作为行业当之无愧的第一人,特斯拉目前仍未能实现盈利,并且产能瓶颈也一直存在,而国内的这些新势力有的要么已经倒闭,要么才刚刚处于起步阶段,即便做出了产品,但仍陷入了交付疑云,而它们统统认为,自己不可能是倒下的那一个。
![]()
当然这么自信也是有原因的,中国最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动车市场,消费者的需求量是巨大的,虽然新势力前赴后继的加入,但是一辆车都卖的仍是大多数,并且由于政策利好,许多新玩家在不断加入游戏。
但市场大并不就意味着是个车企就能活下去,它们需要经历的考验可多着呢。
首先在融资上大多数都不用愁,但是维持运营需要的开销巨大,包括吸纳高尖端人才、生产成本和生产线以及这些新势力最为看重的营销,哪一样都得烧钱,它们没有传统车企的原始资本积累,只能靠砸钱维持生存。
![]()
此外面对国家补贴退坡,造车新势力们几乎是在于时间赛跑,先不说大部分补贴都落入到了传统车企手中,这么多家造车新势力也不够分,至于晚来的甚至连汤都喝不上。
在最重要的量产车方面,几乎没有一家车企敢说自己能交车无忧,因为产量、规模都没提上来,不交车得亏损,而实际上多造车亏损也更多,特斯拉就是典型的例子,开一场发布会简单,大规模交车很难,这也是许多造车新势力被戏称为“PPT”造车的原因。
![]()
而大量造车新势力的加入还造成了一大问题:产能过剩。根据各大车企公开的新能源产能规划中,到2020年时各大车企的新能源汽车将达到2000万辆,而在此前工信部、国家发改委和科技部印发的《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中,2020年我国汽车产量将达到3000万辆,其中新能源车仅为200万辆,换而言之,各家车企的规划产量已经超过了预计的10倍。
不过这种现象也正常,任何新兴事物在发展期都会有一段快速扩张的时间,而真正落到生产中,各大车企完全可以通过调节产量来应对市场需求,控制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并且说实话,我们更应该担心的是造车新势力能否更得上节奏,规划的多但不一定能按时造出来。
![]()
而对传统车企来说,在9月3日,工信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发布了关于对拟上报《特别公示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 (第1批)》企业清单进行公示的通知,拟将停止生产新能源汽车产品12个月及以上的企业名单(按合格证上传数量统计)上报工信部,如果不能保持准入审查要求,30家车企或将被撤销资质,其中不乏华晨汽车、长安标致雪铁龙、长安铃木、凯翼汽车等知名车企,所以新能源市场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样繁荣。
![]()
最后说回造车新势力,有的是真想造出改变人们出行工具,有的则是只想做PPT讲故事,因为这样即便失败了初创团队仍然能拿钱走人,虽说现在判定哪些车企属于哪一类还为时过早,不过新能源补贴退坡即将到来,行业面临洗牌也即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