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系车轻开着发飘”
“美国车耗油”
“德国车厚重安全”
“车壳一碰就碎不厚道”
“一分钱一分货,豪华车卖得贵就是好”
老余曾经有一段时间,对这些观点深信不疑。而那个时期不求甚解的老余,如果没有因为机缘巧合入了汽车媒体的坑,可能会一直这样下去。
不分场合地为双离合变速箱所谓的换挡速度蜜汁兴奋;看见汽车拉飞机就暗暗认同这是一辆买了一定不会错的车;这个车都断成两截了多惨啊无良厂家坑害消费者……
但真的是这样吗?
直到2018年,还有人会问老余:
“老余,听说日本车偷工减料安全性不太好啊。”
如果往前倒几年,老余一定义愤填膺地纠正他的片面认知,也一定会呵斥那个让他这样想的人是个透彻的傻逼。
但今天,在反反复复地和不同的人科普过以后
老余心中会泛起一股涩涩的悲凉与无力
我可能只会笑笑,不予作答
然后不禁问自己:是谁造成了这样的局面?
心里有一个答案,是我自己。
当我一脚迈进中国汽车媒体这个行业的那一刻,我就成为了贩卖虚假信息的始作俑者之一。当我决定要担起中国车评人身份的责任那一刻,就注定了自己会和消费者划清界限并在未来不知道哪一天和某些主机厂成为一丘之貉。
没有办法,中国的汽车媒体结构决定了这样不健康的大环境。
首先汽车,是大多数普通人能买到的最复杂的工艺品,结构复杂、功能繁多、使用场景丰富、用户需求各异。
我们需要对汽车各零部件的原理有最基本的认知,同时不断跟进对新兴技术的了解。这绝非一个零门槛,能评评外观内饰好不好看就可以胜任的工作。
其次媒体,所谓“报事确而速”,媒体人需要本能地追求真相,这也是新闻的首位要素,媒体行业奉行的最高准则。在把握真实性的基础上,注重时效性。
这两点我们都没有做好。
不入流的汽车小编太常见了,而在现有的裙带关系大环境下,媒体也无法做到真正的中立、不偏不倚,如果想要保证“速”这一要点,又必然需要与厂家达成一定的合作关系。
牵一发而动全身,想要真实地展现车子的产品力,但受到厂家和公关方面的阻碍,不得已只能按下不表,甚至未来没有最一手的车源。
这些都是每一位想要干好汽车媒体的坚守者经历过的难处。好在能让我们欣慰的是,这其中还是有一些主机厂认同并支持更为良性发展的厂商媒体关系,可以不插足媒体观点的独立性。
对不起,老余做不到客观,并且老余也不认为所谓的客观就是好的测评。
我所有对汽车的认知,对传统车新能源车的认知,对各个品牌的认知,对具体车型的认知,都建立在基于强烈个人爱好上形成的较为完备的汽车价值观之上。
年少时期林林总总的日系车给我带来的美好回忆是无可取代的;马自达傻瓜式对于“DRIVING MATTERS”的执着让我深以为然并为之动容。
好比三剑客中Jeremy Clarkson从不掩饰对阿尔法罗密欧的偏爱,Richard Hammond时常展现自己对于Pony Car的狂热追求,闷骚的James May也总会嘟囔Dacia这好那好。
当每一位车评人遇上他爱的那辆车,都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发自内心的不论赞美,或是喜悦,亦或是兴奋。这是一辆仅仅是好的车所无法带来的欢愉,而这辆给他带来无限欢愉的车,可能也不是普片意义上的好车。
老余窃以为,好的测评,在“确而速”的基础上,应该结合每款车的实际价格、产品定位,分析它满足了多少这些潜在目标消费者的合理诉求。
独立是我们相比于客观,更应该追求的目标。
或许有人认为,
你的测评说了好多缺点,
你就是客观的。
但这有可能误入另一个歧途,我们不应该掩饰一款车的缺陷或不足,但同样不能夸大事实。曾有某些媒体故意产黑稿向主机厂伸手要钱,其吃相无异于那些充值的。
同样身为消费者和汽车媒体,老余除了自身的立场矛盾外,还想多聊几句客观的消费者和媒体的矛盾。
这个话题曾经提到过,中国广大消费者通过自己的购买力,选出了好车应该是什么样的:
大,配置多,内饰豪华,皮实……
这很简单,在了解不深的情况下,大家当然愿意相信所见即所得。
有错吗?
没错。
那我们应该鼓励这种选择吗?
假设在中国好车的标准仅仅是“大”、“配置多”、“内饰豪华”、“皮实”等等,那造车真是太简单了,这也就形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环境。
老余并不强求每个人都对驾驶乐趣有着强烈的追求,但最起码的驾驶感受需要做到吧,在不讲究驾驶感受的基础上变态式地追求空间、追求配置、追求内饰软不软,无异于本末倒置,买椟还珠。
同样的,这也不利于自主品牌整体的发展。
如果中国的消费者都对驾驶品质有了基本的评判能力,必然会更加激励着厂家造出行驶质感更好的车,也自然可以优胜劣汰那些开起来要跟你较劲的车。
所以消费者的成长,
其实关系到中国自主品牌的成长。
我们想要爱中国的车,
请让国产车配得上我们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