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清柯
早些年还在上一家公司的时候,我有一位要好的同事,是一位来广漂的武汉小伙子。
跟很多青春小说的浪漫情节一样,我们这些一无所有、相信能够征服世界的少年也干了不少荒唐事,诸如凌晨时分在珠江两岸喝酒扯蛋,担忧人类命运之类的,余不一一。
后来他回了武汉,我对他的记忆就渐渐淡了。倒是有两件事依旧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
一个是他经常在办公桌底掏出那双臭脚,肆无忌惮地让那股陈酿老酒一般浓香的味道飘荡在办公室里头;一个是他买了一辆二手的美系车。
这两件事让我很确定,他一定是个坦荡的人。如果跑到上世纪初的美国,那一定能够成为海明威一样的人,不在折腾中死去,就在折腾中成名。
尤其是买二手美系车这件事。虽然我们平日都说什么美系车如何牛逼云云,但他真买的时候,大家又一脸疑惑,像看傻逼一样看他。大家认为他是傻逼很重要的一条理据,就是美系车的保值率过低。
我们先来解释一下保值率这个问题。人们喜欢在买车的时候,看一款车的保值率高不高,就跟今天公园相亲角里,大叔大妈们互相打探房产几何一样。
虽然他们开头介绍自家宝贝都是“阳光开朗、善良孝顺”云云,可最后还是要势利地回到房产上。当今我们的处世哲学就是这样,说起漂亮话,口水都能把你淹死,但我要不要跟你亲,先要看你的余粮厚不厚。
前些天,J.D. Power发布了中国汽车保值率报告。保值率排名前十的厂商中,日系厂商占大头,德系厂商、国产厂商也零星有之,但就是没有美系厂商。这排名使众人暗自歧视美系车之心,得以公示天下,美系车想必很委屈。
一位经营二手车的朋友告诉我,理论上,决定一款车保值率的因素主要有三个,分别是保有量、产品质量、和新车价格。三者影响的权重也依此顺序。
理由很简单,保有量大说明这款车受欢迎,产品质量好说明这款车使用很省心,新车价格稳定侧面还是说明它受欢迎。其中,核心还是保有量最能说明问题。
按照传统市场经济理论,在一个健康的市场中,资源要素间的流动会按照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进行自由组合。一款车越是受欢迎,往往说明它就是最好的。跟瞎子摸瞎,循着人声也就未必会摸到死胡同里,是一个道理。
但这种理论解释不了美系车保值率之低。它复杂得多。
一辆开了三年的卡罗拉,比一辆同样开了三年的同价位美系车,在二手车市场上的售价,就是要高个一万元以上。对于美系车早年油耗高、问题多的坏印象,任凭风吹雨打大家还是忘不了。
我想到的解释,用今天商业管理很时髦的说法来说,就是美系车并不符合长期主义的范畴,购买美系车是一种激情行为。
回到文章开头我那位朋友身上。如果说无视保值率买美系车的人,是傻里傻气的憨憨;那么无视保值率买美系二手车的人,则要比憨憨还要憨憨。很不幸,我那位朋友就成了憨憨中的憨憨。而我则更愿意称他为充满激情的浪漫主义者。
依我看,以保值率的高低去决定买哪一款车,抑或对一些车主作评价,是一种很符合国情但却也很落后的做法。
美系车保值率如此之低,反映出的一个问题是,我们都不怎么相信人生能持续充满激情这档事。往小里说,这影响着我国汽车文化的发展,大则是决定着民族的未来。
打个比方,出入风月场所,你跟部长商议的内容,往往是“年不年轻、开不开朗、身材如何”,顶多会问“是哪个地方的人”,但从来不会去问“学历如何、会不会烧几手好菜”。因为目的性强,大家尽挑重点去说。也因为清楚快乐转瞬即逝,所以不会强求太多。
买车有异曲同工之妙,都伴随着高潮的到来。无论是SUV还是MPV,卡罗拉还是哈弗H6,你从来不会见到哪个汽车厂商做一些反映现实的广告,主人公一脸疲倦地开着车堵在8点的晚高峰车流中。
99%的厂商喜欢的套路,是主人公把车停在巴黎街头一家咖啡厅的门口,悠哉地一边品咖啡一边翻杂志,享受午后的暖阳,再加上一段与陌生妙龄女子相遇的剧情就再好不过。
我最记得一款以家用闻名的MPV,广告开场就是一个性感的金发美女兴冲冲拉开后车门,一脸享受地躺卧在后排座椅上,挑逗地作睡觉状。
这种宣传方式之所以经久不衰,长期有效,受众广泛,是因为它们通向的终点都是一致的,就是一种超越平常、放任洒脱的生活。
可想的跟做的往往差了个太平洋,你什么时候见到过有人过上那些广告中的生活?当然,这并不妨碍大家一往情深地想象。对于这种畏畏缩缩、继而自我欺骗的行为,我称之为颅内高潮。
大家并非不清楚美系车的种种好处,但架不住生活中还有许多座大山要爬,到头来还是选择了主打长期主义的日系车。省点油钱,或许孩子赞助费就有了;省点修车的心思,就能琢磨一下孩子是不是打了假疫苗。
于是,明明在脑海中如此渴望这样一种生活,在现实中又对这种生活嗤之以鼻。
曾有西方学者提出过一种特别惊人的说法,说我国经济与社会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断层。在经济上,我们处于后现代的形式;在社会文化上,我们则处于前现代的形式——这个前现代,主要是指上世纪一百年。
我初看到这段话的时候才十多岁,不懂得分析问题,直接蹦起来破口国骂。
今天看来,我发现人家并不是在骂,只是实事求是。所谓饱暖思淫欲,固然有值得批评的地方;可饱暖不懂思淫欲,更是一个问题,用不好听的话说,王八也是这么个活法。
人是依据对未来的预判,而决定当下的行动。讲到底,还是人们的焦虑比信心要多。有些三迷五道的王小波说,人的成长是慢慢被锤的过程,想来很有代表性。
同样三迷五道的本雅明则说,在一些地方,一切原本尚未来临的事物仿佛都已成过去。我套用到未来的生活,这今天、明天、后天、大后天,直到生命的尽头,生活的情形都必将是极坏的。仿佛坏就是这片土地的主旋律,而时时刻刻保持这种对坏的提防,则成了可歌可泣的集体无意识。
此种无意识,很难通过喊一句什么人均GDP破万、世界第二经济体、奥运奖牌数量第一、非洲元首不辞万里送锦旗,就能够磨灭。
我时常会有些很下流的想法。比如我经常想,亡我之心不死的大美利坚,那些充满激情的憨憨开着激情的车已经走过百年历史了,这么憨憨的他们怎么香火还不灭。即使香火不灭,至少也得断胳膊断腿,有个半身不遂的模样,才好向历史交代。可我千盼万盼都等不来这一天,教人十分失望。
反之,我们的生活一直如此下流。
我忘了哪一位叔叔跟我说过,在那个米掉进屎坑也要捞出来的时代,有一颗糖很不容易。于是他很鸡贼,每次把糖拿出来舔一口,再用纸把它包回去,然后迅速喝一口水,让自己觉得吞了一大罐糖,好不滞涨。舔个两三口,他便说就算美国人民让他当总统,他也让他们滚球。在那段灰蒙蒙的日子里,与天斗与地斗与自己的脑子斗,让他感到其乐无穷。
现如今,我们在摩登都市大口呼吸着雾霾,在酒吧里喝着假酒,在手机上翻着假新闻,结交一个整得跟angelababy一模一样的女人,却疑惑地看着自己四不像的儿子,然后朝别人、朝自己、朝不知道谁感恩戴德,满怀喜悦地歌唱这个美好的新时代。
依我看,这TM也算是颅内高潮啊。我越长大就越困惑了,到底谁才是憨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