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编 | 张克环
编辑 | 林晓娟
作者 | 桑田
来自汽湃(GREATAUTO)的报道
阳春三月,又是春暖花开时。
病毒在全球蔓延,越来越多国家进入“锁国”状态,也有越来越多汽车品牌深受影响。而在中国,随着疫情的不断好转,汽车行业已经全面进入了“春天”——在主机厂先一步复工复产之后,作为汽车产业链后端的经销商,也逐渐开始恢复正常的节奏。
恢复期中,汽车经销商们的日子究竟过得怎样?为了找到这一问题的答案,汽湃传媒近日展开了一次大走访。
在中国汽车消费的重镇——成都,我们走访了近百家汽车经销商,从法拉利、兰博基尼,到奔驰、宝马,再到大众、丰田、吉利、长城,我们力图还原当下汽车经销商最真实的“战疫”图景。
3月24日,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对外发布了最新经销商复工统计数据。官方数据显示,截止3月24日16时,门店复工率已经达到94.7%。换句话说,中国的汽车经销商几乎已经完全恢复。
我们在走访中也发现,在三月末的今天,除了少数正在进行装修、改建的展厅外,成都超过95%的4S店已经恢复正常营业。当然,与此前有所不同的是,大多数汽车经销商依然保持着访客登记、体温测量等防疫手段,在展厅中也时常能够见到84消毒液、酒精洗手液的身影。
尽管汽车销售们已经恢复了工作状态,但消费者的热情却并没有完全恢复。同样是中汽协的数据,客流恢复率仅仅达到六成(61.7%)。虽然疫情正在好转,胜利的曙光已经初现,但城市人口的复工复产工作还没有彻底完成。另外,由于疫情没有彻底消退,正常的商业活动依然受到不小的影响。愿意出门买车的消费者依然是少数。
和“病去如抽丝”一样,汽车消费的恢复是个漫长的过程。虽然行业专家和媒体大咖普遍认为,在疫情结束之后,被压制已久的汽车消费有望迎来一波“报复性反弹”。
根据《2020汽车限购城市消费倾向调查报告》的调查,疫情期间有超过半数的受访者把驾车作为出行的主要方式。同时,受制于疫情防控期间出行的便利性、安全性等多重因素,有超过半数的消费者产生了购车意愿。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更有近四成受访者将在半年内购车,有近三成受访者会选择在一年内购车。
明天或许很美好,但面对房租、水电、人工、贷款利息……如何才能坚持熬到那一天?这成为摆在经销商们面前的切实问题。
为了应对度过车市寒冬和病毒疫情的双重冲击,经销商们也使出了浑身解数。在调查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品牌采取大幅度降价促销等方式,尽可能将消费者的购车意愿转化成销售数量;而另一些品牌则选择开辟“线上直播”的第二战场,直播卖车如今已遍地开花。
然而,各种努力所收到的成效却不尽相同,一些品牌的降价手段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消费热潮——特别是在以往相对高端的豪华品牌领域,奔驰、林肯、保时捷等品牌4S店的客流量,甚至超过了相当一部分传统观念中更“主流”的大众、丰田等合资品牌。
而线上卖车似乎效果不彰。经销商们大多表示,目前来看,线上卖车更多的还是品牌展示、与客户保持热度,真实带来的进店量和成交量都是微乎其微。
随着国内新冠肺炎疫情逐渐得到控制,我国汽车市场呈现回暖态势。如此形势之下,中央各部委曾先后多次发文表态支持鼓励带动汽车消费,地方的汽车消费促进指示文件也相继出台。作为全国汽车保有量第二大城市的成都,一直以来都没有实施限购等政策,大多数经销商都表示,不能把全部希望都寄托于政策的影响,更靠得住的,还是“自救”。
过去两年的车市寒冬,已经让相当一部分品牌掉了队,如今叠加病毒疫情的巨大影响。成都车市展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态势,且“消费升级”的趋势明显。
尽管黎明前的时刻依然充满黑暗,但我们相信,过不了多久,一切都会好起来。经销商们需要做的,是坚持——当经销商们面临加速洗牌,只有坚持,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