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姐们儿跟我聊车,说是看中了某款新车,这个好那个好,就是感觉太个性了,“担心残值率有点低”。
What?这年头女孩买车开始考虑残值率了?可没按套路出牌啊。在女孩眼里,难道车的区别不只有大小、颜色和美丑三种区别吗?
好吧,再说下去嗝嗝要被扣上性别歧视的帽子了。其实吧,能从女孩嘴里吐出“残值率”三个字已经是一种进步了,当评价一辆车的眼光扩展到车辆硬件以外时,至少表明现在的女性对用车体验的理解更加客观全面了。作为大概率易手的大宗商品,车就和房一样,无法回避残值率的问题。当然了,至少在中国,残值这个词用在房产上是脱离国情的,我们要讨论的是能升值多少......
但对车来说,我们基本上就只能追求残值了(虽然也有例外)。一辆车买来10万元,开了3年,卖出去5万元,这回到你手头的5万就是这辆车的残值。回过头来看,你买这辆车花了多少钱呢?10万-5万=5万,其实你只花了5万元,可以这么理解吧?而这辆车的3年残值率,也就是5万/10万x100%=50%。随着用车常识的普及,残值率成为了买车时也要考虑的指标。而这个指标有不少机构在做统计,每个二手车交易平台基本都会有各品牌各年款车型不同年份的残值率数据。第一,买车是理财吗?当然不是。新车落地打八折,买车注定了是亏本生意。买车用来通勤、用来玩乐或者用来炫耀,这都能理解。但你说买车是用来赚钱,对不起,大家只会认为你是开网约车的。第二,残值率在一辆车从买车到用车的全部开支当中所占比重有多大?你可能要说了,考虑残值不是为了赚钱,只是能省一点是一点,这难道也有错?这当然没错,嗝嗝只是担心,过于纠结残值率,会让你忽略了其他很多影响开销的方面。事实上,残值率只是影响你在这辆车上花多少钱的一部分因素,而且,是一小部分。可以算一笔账:正常使用的话,我们在一辆车上一年油钱都要花掉一两万了,再算上维修保养和各种各样的杂费,几年下来十万得有吧?这其中无论是车辆的燃油经济性、质量稳定性还是售后保养成本,每一项都关乎一笔不小的开支——有听过某品牌车型是中石油战略合作伙伴的段子吗?当油箱里的漩涡卷起浪花,还有残值率什么事儿?嗝嗝非常欣赏BOSE降噪耳机的一段宣传语:我们家的东西不便宜,但算下来每个小时只要*元,你就能在这喧嚣的世界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安静空间,你还觉得它贵吗?具体记不清了,大概就这么个意思。
为什么要说到这段?因为车也是一样的道理。你说哈,人生其实挺短暂的,普通人一辈子能换几辆车?每辆车总得开个几年吧?每天的基本通勤加上假期跑个长途啥的,一算吓一跳!几年开下来,你待在车上的时长不是按小时,不是按日,而是按月来计算的。这是嗝嗝在某个车迷活动上拍摄的,小车迷眼中流露出的热爱和喜悦,是不能像残值率一样用金钱去衡量的!
所以,买车就该买自己真心喜欢的车,我希望待在车上的每一分钟都是享受的,而不是像公交车司机一样,只惦记着啥时候能到终点站交班。为了抠那点残值的钱,每天都坐在自己并不喜欢的车厢里,握着不喜欢的方向盘,以自己不喜欢的感觉驾驶,那买车图个啥呀,几度年华就这么交代掉了?嗝嗝在赶马车时也体会到了驾驶的乐趣,驾驭的快感虽然无形,但想必自古便存在。
相比残值率,开车的乐趣很难用钱来衡量,但它却是真实存在,并且每分每秒都能感受得到。如果说考虑残值率是迈向懂车的第一步,那么,懂得感受乐趣则是更高境界的体现。买车不改,不如推下海;买车不玩——难道真是拿来买菜?嗝嗝上一辆车,在某二手车电商平台卖出去之后,收到一条系统信息:您的爱车售价**元,残值率约为35%。
不对啊,这残值率为啥和嗝嗝自己计算的差那么远呢?嗝嗝算出来接近50%呢!点开详情才发现,原来统计口径不一样。作为车主,我们拿实际成交车价来计算,而二手车行业的残值率算法,却是按照厂家指导价来计算的。这说明市面上关于不同车型的残值率数据,有很多误导成分。
正如同这部宝马1M,极少数车型确实拥有让人惊讶的残值率,堪称理财神器。不过能达到这种境界的少之又少,个中原因也不是一两句说得清楚。比如某些被神化了的加价车,其实残值率并不是传闻中那么高。同时,某些被人笑称七折hǔ、八折bào的车型,其实残值率也不那么低。你算嘛,比如两辆车都是30万元的指导价,一部加价3万元,一部优惠7万元。假使3年后加价车还能转手23万元,残值率按行业标准算高达75%以上,然而从车主角度来说,折耗的车价其实和残值率仅有40%的打折车差不多,都是10万元左右,不信你自己算。残值率,当然是衡量一款车的指标之一。但嗝嗝的意思是,如果你看中某款车,恰好它的残值率看起来又很美丽,这最好不过。但为追求残值率,却要以车辆的性能、安全或者其他任何你同样看中的指标作为交换条件,嗝嗝就不赞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