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特斯拉于5月10日在上海出资设立了全资子公司——特斯拉(上海)有限公司。该子公司注册资本1亿元,由特斯拉汽车香港有限公司100%持股。公司业务范围为电动汽车及零部件、电池、储能设备、光伏产品领域内的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技术转让,以及上述同类商品的批发、佣金代理以及进出口业务,提供相关配套服务,电动汽车展示以及产品推广。
特斯拉就像走路还不稳当的孩子,每每出现新的动态,都是极具传播和扩散能力的热点新闻,而本次“上海建厂”事件同样不容错过。
在多数人眼里,特斯拉取得上海公司营业执照具有里程碑意义。但仔细观察会发现,新注册的公司并未显示有关“汽车”和“生产制造”等字眼,只是在华设立的负责研发业务的子公司。诚然,如果像马斯克在今年第一季度的财报电话会议上所言:我们预计将很快宣布我们在中国的超级工厂的选址,最快下个季度最晚第四季度。我们暂且可以看做是其进一步扩大在中国发展的信号灯,或者可以说是特斯拉为国产所做的铺垫。
从2017年就开始的“特斯拉在华建厂”传闻可谓是一波三折,这次终于算是有点眉目了。跟以往一直与中国方面谈判的态度不同,马斯克这次笃定地奔向中华大地,其中原因已经成为难以掩盖的事实存在。
众所周知,特斯拉的产能问题一度造成它的资金危机。根据彭博社整理的数据显示,特斯拉现金流已连续5个季度负增长:从2016年底到2017年底间每季度的负自由现金流量至少有5亿美元。截至3月31日,特斯拉现金额仅为27亿美元。并且在未来一年,还会有12亿元的债务将到期。
另外,特斯拉最近的5月2日公布的第一季度财报显示:特斯拉营业收入为34.09亿美元,同比增长26.4%;净亏损达7.85亿美元,较去年同期的3.97亿美元扩大了97.7%。
有外媒推算,特斯拉平均每分钟消耗6500美元,如果没有提高产能或大量资金注入,特斯拉现有资金将在2018年底耗尽。可以推测,这也是马斯克之前强调的会在今年第四季度前实现在华建厂的原因之一。
以上数据无不印证了特斯拉“烧钱机器”的名头。对此,Vilas首席投资官约翰·汤普森认为“特斯拉将在未来3-6个月倒闭,除非它能在未来18个月需要筹集80亿美元。而高盛在4月初的报告中再度给特斯拉施压,并在现有股价上将价格下调36%。因为产能瓶颈,华尔街正在齐齐做空特斯拉。
恰好,今年4月份博鳌亚洲论坛上公布的“放开汽车行业外资股比限制”条例成了特斯拉的福音。外国车企只能以合资形式进入中国的时代即将结束,其中新能源汽车的外资股比限制将于今年取消,这为特斯拉在中国建厂提供了更多政策优势。
而中国市场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新势力造车企业更是层出不穷,这对特斯拉来说,无疑是一片最得以滋润的土壤。且不说稍有眉目的蔚来还是声张造势的法拉第,亦或其他处于PPT阶段的新造车企业,尚有大批的投资人满怀期待和热情为其砸钱。特斯拉作为新势力造车中“领头羊”一样的存在,可以猜想一旦来到中国,吸引力是不容小觑的。
根据数据显示,2016年特斯拉在中国汽车市场售出2430万辆电动车、2017年则达到14883辆,在中国电动车市场占据了3%的份额,市场排名第十。其中,2017年来自中国市场的营收占到特斯拉总营收的大约17%。坦白来讲,中国对豪华车的需求非常可观,根据目前特斯拉在中国的表现,可以认为中国或将成为其最大的消费市场。
马斯克曾在去年8月的电话会议中指出:“我们希望能在美国保持绝大部分生产,但很明显的是,在中国和欧洲建立超级工厂,并为当地市场服务是有意义的。在加州进行生产然后跨越大半个地球进行运送并不现实,尤其是在产品想让消费者尽可能负担得起的情况下。”
马斯克当初的愿望放到现在来看,算是开始实现了吗?或者换个角度说,来到中国建厂就能帮特斯拉解决掉产能问题了吗?
根据我们上述内容推测,在“自己的地盘”不好混的情况下,中国确实为其敞开了一片友好的天地。特斯拉在中国建厂,可以说是其摆脱外忧内患的最好途径了。
一方面在制造成本上,资深汽车行业分析师贾新光表示,特斯拉在上海自贸区建设全资工厂,将有助于特斯拉大幅降低生产成本,已是业内共识。另一方面,关税的减少有助于更大程度打开中国市场,拿Model S来说,因为关税限制,它在中国的定价比美国高出48%。此前,野村证券曾估算,Model 3如果拿到中国本土生产,价格可以降至30万元左右,相当于一部比亚迪“秦”的价格。如果再获得一部分融资,那猜想特斯拉不仅能摆脱“产能低下”的质疑,重回华尔街也指日可待。
由此可见,在中国建厂对特斯拉来说无疑是一大利好。有诸多优越条件的扶持,马斯克恐怕已经迫不及待想要破土动工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