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疫情的持久不退,眼下疫情导致的供应链问题、市场问题、零部件中小企业资金压力问题等,对本就处于寒冬境地的汽车行业是“雪上加霜”,可以确定的是,疫情这只“无形的手”将必定会筛选出更具产品力和品牌力的车企。
这时候对车企来说,等待绝不是最好的办法,困境之下必须要主动出击,寻找到全新的战场。这时候,我们就看到了一些新方式的解锁,比如我们在此前的大话车市聊到的线上卖车,虽然车企主动变通、尝试的举动值得肯定,但业内普遍认为这只是特殊时期对传统销售方式的一种补充。
而国内车企也越发意识到要降低风险,必须要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不能过于依赖国内的产能和消费市场,因此,国内车企“走出去”成为一种趋势。
数据显示,2019年1至12月份中国汽车出口122万台,同比2018年增长6%,出口表现较稳。截止去年,中国已有奇瑞汽车、江淮汽车、上汽乘用车、华晨汽车、上汽通用五菱、长安汽车、长城汽车、吉利汽车、东风风神、华泰汽车以及力帆汽车等十余家车企出口海外。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9年出口产品中,新能源车型表现突出,成为中国车企一大出口优势,全年出口达25.4万辆,较2018年14.71万辆同比增长约为39%。其中纯电动车型占据出口绝对主力,达到24.03万辆;插电式混合车型销量也达到1.24万辆,增幅喜人。
我们看到,几个嗅觉灵敏的中国车企发力海外较早,尝到了不少甜头,并蓄力酝酿着加入新一轮的海外扩张。说到早,首先要提奇瑞,在国内的疲惫坚守,并没有影响它在海外的风生水起,目前,奇瑞已经在中东,俄罗斯,巴西,智利,阿根廷等国以整车、CKD散件、发动机以及整车制造技术和装备的方式稳定出口,比如在巴西,奇瑞就在消费者心中有着较高的地位。
2011年上汽 “走出去”战略便开始筹建,2018年,上汽宣布在印度建厂,生产新能源、智能网联乘用车,并统一使用“MG名爵”品牌,MG名爵在印度的很多城市成为街车。而其在印度市场的一炮打响只是海外市场优异表现的一个缩影,目前MG名爵已经在英国、泰国、中东等地区销售。上个月,上汽名爵公布了2019年的销量,总销量为29.8万辆,其中海外销量高达13.9万辆,同比增长90%,在中国出口单一品牌名列第一名。
自主一哥吉利同样是香到了海外,通过并购与合作,吉利的产品已销往20多个国家。其中吉利品牌主攻东南亚市场,比如2019年吉利博越就在马来西亚以宝腾X70的身份大卖,全年销量甚至超越了本田CR-V,排名SUV市场第一。而领克品牌则计划进入到欧洲发达国家的中高端市场。
另一个要圈点的是长城,目前长城汽车在海外60多个国家已经建立了500余家优质经销网络。2019年,长城汽车的海外首个全工艺整车工厂,俄罗斯图拉工厂正式投产,很快,哈弗品牌则以289%的超高增长率,跃居中国汽车品牌在俄销售第一名。新年伊始,长城汽车再度盯上印度市场,计划将印度工厂打造成长城汽车海外第二个全工艺整车工厂。未来,哈弗、长城皮卡系列主要进军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市场,WEY品牌未来主攻西欧、北美市场。
另外,广汽集团、福田汽车、北汽集团、力帆汽车等车企,也都通过CDK和SKD方式,筹划工厂、销售渠道等持续加码海外市场。而不难发现他们有个共同点,就是主要选择亚非拉国家为主要出口地,主要原因无非是这些发展中国家本土汽车工业实力较弱,而日系欧美企业的进口售价较高,所以卖相不错且价格适中的中国品牌就进入到他们眼前。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自身产品和技术实力的增强,中国车企纷纷在国内建立高端品牌之外,还打算将这些品牌带到欧美发达国家,打算将自己真正的技术实力展露在国际赛道。比如长城、吉利都计划将旗自主高端品牌WEY和领克在欧美市场开卖。
而汽车除了比拼产品之外,服务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环。这绝对是中国企业的优势,虽然在硬件方面比不上日系欧美车企,但毕竟有着服务于全球最大汽车市场的丰富经验,加上在销售售后和生产管理渠道端的本地化人才战略,所以中国企业在海外往往能够很快适应水土。
总的说来,随着国内车企资金、技术实力的提升,他们越发具备扩张海外市场的能力和底气。而此次疫情对国内经济、产能、销量的影响,都让中国车企认为不能过度依赖单一市场,进而加速出走海外的步伐,也算一次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