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 别致
单一的电池供应渠道不仅容易受制于人,对规划中的汽车产能造成负面影响,也极有可能囿于成本劣势,在博弈中遭遇合作方坐地起价的尴尬。
6月12日,吉利汽车对外宣布,其控股子公司上海华普国润将与LG化学订立合营协议,双方将成立合资子公司,从事动力电池相关的研发、制造、销售等相关业务。新公司的注册资本将为1.88亿美元,年产能将在2021年底达到10GWh。
吉利在车载电池领域布局较早,2016年就投资20.5亿元启动了金华动力电池项目,每年可满足8万辆纯电动汽车的电池使用,从此以后,该公司就一直在寻找多样化的新能源关键零部件供应。
在“触电”LG化学以前,吉利动力电池供应以宁德时代为主,还有洪桥集团旗下衡远新能源。吉利是洪桥集团的控股股东,通过这家香港上市的公司,吉利间接控制着山东衡远新能源以及浙江衡远新能源两家车载动力电池企业。
实际上,越来越多的汽车制造商已经意识到“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重要性,单一的电池供应渠道不仅容易在供应方面受制于人,对规划中的汽车产能造成负面影响,也极有可能囿于成本劣势,在博弈中遭遇合作方坐地起价的尴尬。
走出单一化围城
早在2018年,大众集团的CEO迪斯就在年会上明确表态,长远来看决不能让公司在电池上依赖于少数的制造商。该集团此前在电池合作领域一度处于被动,并因此下调了奥迪纯电动车e-tron的既定产能,主要原因就是合作方LG电池的供应量有限,不能满足原计划的生产需求。
鉴于此,大众集团不得不在过去的教训里掀起新一轮的电池供应计划,不仅与LG化学、三星SDI、宁德时代、SKI等达成了新的供应合同,还投入840亿美元自建团队,启动了以2025年为时间节点的内部生产电池计划。
就在刚过去的6月7日,为了应对电动车领域的高速增长,丰田汽车正式与宁德时代牵手,并计划签署一份关于“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备忘录。按照合作协议,宁德时代预计将从2020年开始为丰田供应锂离子电池,配套的汽车产品将在中国和其它市场上市。
这是强者之间的博弈,宁德时代与丰田合作背后的深意,不仅关乎提速纯电动战略以及中国市场降低生产成本的未雨绸缪,更是减少供应风险、多元化采购的现实选择。
在此之前,丰田与松下一直保持着长期的采购关系,现在不仅与头宁德时代、比亚迪开展紧密合作,同时还将与松下、东芝、汤浅等企业在电池供应上结成合作联盟,通过这样的渠道布局,丰田新能源汽车年销550万辆的目标比计划提前了整整五年。
如果说丰田的招数是不断拓宽合作伙伴的步步为营,那日本的另一家整车制造商日产,则是在走过一段弯路以后,在电池采购的战略上殊途同归。日产此前曾狠下心来卖掉自己的电池业务,除了成本方面的原因,对采购来源更灵活的重新定位也是很关键的一个考量。
早在2017年,中国投资基金金沙江资本就有意收购日产电池及相关的生产设备,但最终因为资金等问题无法顺利实现这笔交易(彼时交易额约为10亿美元)。2018年,中国远景集团成了日产锂电子动力电池业务单元的最终接棒者,并将对收购重组后的公司行使绝对的业务控制权。
此后,日产只保留了昔日25%的电池核心业务,并于2018年与宁德时代签署了动力电池采购合同,全新东风日产轩逸EV车型成为日产旗下首款搭载宁德时代电池的产品。
在最后不得不提及与与宁德时代并称国内动力电池“双巨头”的比亚迪,该公司在电池供应实现自给自足后也开始对外开放了动力电池的供应,面向更多的汽车制造商供货,还与长安汽车等企业联手组建电池工厂,共同打造更广阔的供应链远景。
欧洲本土化生产加速
灵活的采购策略是一个双赢的选择,在收获了越来越多的采购大单后,野心勃勃的亚洲电池制造商们开始把目光转移到海外,他们组建新工厂,扩充新产能,以攫取更多的市场份额。一场汇聚了中国、韩国与欧洲本土玩家的电池混战大戏,正在远方悄然上演。
之所以选择欧洲这个舞台,原因不难理解。那里是大众、戴姆勒、捷豹路虎、宝马等知名企业的大本营,且欧盟有着全球最严苛的碳排放标准,在遭遇排放丑闻之后,这块市场在车载电池领域的市场潜力丝毫不亚于远在亚洲的中国。
“很难接受自己国家车载电池被亚洲垄断的现状,从长远看,法国乃至欧洲的车载电池依赖他国都不是一件好事。“据路透社等外媒报道,面对当前中日韩企业包揽当地电池市场的现实,法国总统马克龙曾在今年初对此表达了强烈的不满。
只是现实的残酷就在于,给马克龙们敲响警钟的亚洲电池制造公司,其志向并不是偏安一隅小富即安。在电池供应的产业链上,他们不想给欧洲企业一丝喘息的机会,一鼓作气乘胜追击,陆陆续续把生产和研发基地拓展到欧洲根据地去。
2018年下半年,在中国国务院总理和德国总理默克尔的共同见证下,宁德时代与德国图林根州州政府签署了一份投资协议,宁德时代将在德国图林根州埃尔福特市设立电池生产基地,分两期建设,主要从事锂离子电池的研发与生产。
该基地计划于2021年投产,相关电池产品将为宝马、大众、戴姆勒、捷豹路虎、PSA等企业配套。值得关注的是,宁德时代在今年初修改了该基地的产能计划,从启动项目时的14GWh提升为98GWh,体量整整提升了7倍。
今年5月份,宁德时代官宣了与沃尔沃签订采购协议的新闻,他们将在全球范围内为沃尔沃即将推出的汽车开发平台SPA2平台以及CMA平台上的全部车型供应电池模组,但在此份声明的后面,又补充了“海外工厂将满足该订单部分产能需求”的信息,颇让人玩味。
如果说宁德时代在德国的动作是高举高打,那我国另一家电池制造企业孚能科技在当地建厂的细节就显得低调得多。今年上半年,孚能计划在德国建立新工厂,投资将超过6亿欧元。据悉,此举主要是为了满足戴姆勒的电池需求,双方于去年12月签下合作大单,并计划2027年前戴姆勒提供合计140GWh电池。
而在今年上半年,外媒爆出LG化学启动欧洲市场的第二家工厂的消息。早在2016年,LG化学就宣布将在波兰弗罗茨瓦夫设立了第一个生产基地,因为欧洲市场的持续扩大,该公司在去年又启动了新一轮的扩建计划,将产能提升到70GWh,每年可保证3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电池供应。
韩国的另一家电池制造商三星SDI在欧洲市场的布局要早于LG化学,而当时在匈牙利组建工厂的初衷也是为了配合老客户宝马的电池配套需求。2016年,三星SDI投资了3.58亿美元组建了布达佩斯电池工厂,2017年完工,已于2018年第二季度正式投产。
而在2018年,三星SDI收获了捷豹路虎的电池采购订单,并计划于2020年开始为捷豹最新纯电动汽车产品提供电池配套。外媒介绍,随着捷豹路虎车载电池合作的顺利推进,三星SDI极有可能启动新一轮的海外工厂产能提升计划。
亚洲电池企业陆续进军欧洲,为更多的当地汽车制造商提供采购地近水楼台,无疑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这些企业电池配套的相关决策。可以肯定的是,未来愿意选择多元化电池供应的企业一定会越来越多。
速度 深度 态度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到其他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