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疫情、春节等因素,1月车市如意料之中出现大幅度下滑,根据乘联会数据,1月我国狭义乘用车市场销量为169.9万辆,同比下滑了21.5%,环比下滑20.8%。
对于中国车市来说,目前正处于一个比较艰难的阶段,短期内压力难以减少,那么对于车企来说,未来的方向和机会在哪里呢?
首先,从整体来看,车市淡季时,马太效应会更加凸显,强者恒强、弱势品牌进一步边缘化还是大趋势。
以市占率来说,排名TOP15车企的市场份额达到78.6%,以去年12月份数据作为参考,当月统计市场份额为76.6%,2019年全年则是75.6%。
可以这样理解,在车市大环境发生变化时,头部车企比弱势车企的应对能力更强,受到的影响更小,优势进一步扩大,在车市转好后,恢复也更快。
往长远来看,这里必然会有一轮大洗牌,弱势车企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当市场份额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就会退出车市,这也是过去一年以来中国车市不陌生的场景。
在这种情况下,弱势车企开始把目光投向国外,布局海外市场,通过“走出去”获得一条生路。今年印度德里车展上,海马汽车的亮相引发关注,并宣布正式进军印度市场,海马汽车副董事长卢国纲表示,“印度是全球最具潜力,最具前景的汽车市场之一,也是海马汽车未来重要的战略市场。”
第二,消费升级的趋势也更加明显,下面从两组数据来看。
第一组是各品牌大类市场份额的变化,过去几年车市整体呈现出豪华品牌、主流合资品牌的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其中豪华品牌增加幅度最大,从2019年的7.4%上升到今年1月的12.7%;主流合资略微增长,幅度不大,维持在51%上下;而自主份额下滑最快,从2017年的41.7%下跌到今年1月的35.7%。
值得一提的是,豪华品牌零售同比去年1月增速5%,是唯一实现同比增长的类别,其中主流合资品牌同比下降18%,自主品牌同比下降32%。
另一组数据是从各价格段市场份额变化来看,以30万为界限,30万以上售价区间车型的市场份额逐年上升,1月份售价区间30万以上车型市场份额为9.4%,为史上最高。进一步来看,这其中SUV车型比轿车贡献更大,1月份,30万以上区间的SUV增长幅度为25.6%,而轿车则只有4.6%。
在这种趋势下,自主品牌未来还要继续品牌升级、产品升级,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博取一席之地。
第三点,是新能源车市遇冷。在高歌猛进多年后,随着补贴退坡,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引擎失火,自去年“六连跌”后,2020再迎“开门首跌”。
据乘联会数据统计,今年1月份,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4.5万台,同比下降51.3%,环比12月下降67%。其中插电混动销量1.0万台,同比下降38%。纯电动的批发销量3.5万台,同比下降52%。
固然有疫情、春节等因素的影响,但新能源车市开年就近乎腰斩的销量表现不免还是令人有些咋舌,同时多家主流新能源品牌表现都不佳,行业整体面临巨大压力。
不过,这之中也有例外,其中广汽新能源在1月份实现了53%的逆势增长,在整个市场中显得格外亮眼。根据官方公布的信息显示,2020年1月,广汽新能源累计销量为3,003台,相比去年同期大涨53%。其中Aion S累计销量为2,362台,是1月新能源市场销量突破2,000台的两款车型之一,另一款是特斯拉Model 3。
从这也可以看到,尽管新能源车市大盘不佳,但高端新能源汽车仍具备较大的增长空间,广汽新能源一直以来坚持走中高端产品路线,现在看来已经走在了前列,给其他自主新能源车企提供不少经验,对于自主新能源车企来说,当务之急是加快产品服务向高端化转型,增强自身实力。
结语:马太效应凸显、消费升级、新能源车市遇冷……从这些信号来看,中国车市正处于一个快速变化时期,对于所有车企来说,谁能更快适应,谁就能走的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