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世纪70年代的大众公司完成了产品技术转型,帕萨特B1和高尔夫轿车都成为西欧市场中成功的家庭车。但是!虽然大众集团中已经有了奥迪这样一个中高端品牌,但是大众本部的很多人依然认为大众品牌也应该有所作为,摆脱只有普通家庭车这一状况,增加商务轿车这样一款产品。正是基于这个目的,1981年,大众公司在帕萨特B2轿车基础上推出了桑塔纳轿车,在大众的概念中,这是一款全球车型,而“桑塔纳”是美国加州圣安娜一种飓风的名字。
![]()
大众公司希望桑塔纳能把大众带到一个比帕萨特B2更高端的细分市场,但是,行业评论家和消费者们并不买账,他们认为桑塔纳仅仅是帕萨特的高档版。而在大众希望拓展的西德高端轿车市场中,桑塔纳要面对宝马和奔驰这样的强大对手,而在大众集团内部,它还要承受与来自奥迪80和奥迪100的竞争压力。最终桑塔纳在欧洲成了一款高不成低不就的车型,不仅销量远远低于大众公司的希望,还间接影响到了帕萨特B2的销售,大众的这款全球车在欧洲的销售可以说是全面失败。
![]()
在中国市场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大众桑塔纳是1979年改革开放后中国大批量生产的第一款合资轿车。今天,在所有合资企业中,似乎大众对中国的技术转让是最抠门的。但是,从桑塔纳的引进中大众对中国汽车生产最大的贡献是什么?老编觉得是让上汽学会了现代西方汽车工业的工艺和质量管理体系。
![]()
上世纪80年代初期,虽然中国技术基础薄弱,但是人的心气儿很高,按照当时的宣传,2000年中国实现了四个现代化就成为发达国家了,很多人更以为引进了西方的先进车型和生产设备就一步跨入现代化了。实际情况并没有那么简单,整个80年代到90年代的中国,这样一个现象伴随着引进技术生产的产品:国产化提升=质量下降。但是这个情况并没有发生在老桑塔纳身上,这是为什么?
![]()
如何保证产品质量?分享上世纪90年代初《报刊文摘》关于上海大众工厂的故事。上世纪70年代,“上海制造”在中国是一个响当当的金字招牌,上汽认为很快能完成桑塔纳的国产化,结果在西德人那里碰了钉子。西德工程师认为没有达到大众品质标准的零部件绝对不能装在桑塔纳车上,砸牌子的事情绝对不行。
![]()
一个是桑塔纳国产方向盘的故事,上海SH760方向盘的生产技术指标只有两个,而桑塔纳的方向盘生产技术指标是一百多个,这让上海人很吃惊,要这么多指标干什么?怎么达到?西德人把西德产的方向盘一项一项指标测试,全部达标,这让上海人服气了,什么是西德的品质。
![]()
还有一个是桑塔纳的国产喇叭,西方轿车定型过程中是要求很多部件和车同寿命的,比如门开关、转向灯开关、喇叭等等,但是中国当时没有这个概念。根据上海道路实测(80年代初期国内司机很喜欢按喇叭),西德的大众工程师认为上海桑塔纳的国产喇叭寿命必须达到15万次。对于当时的配套厂来说困难确实不小,不过最终也达标了。
![]()
![]()
![]()
![]()
![]()
![]()
![]()
![]()
![]()
今天,在中国市场大众有数量最多的粉丝,很多第一次买车的初级消费者也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大众的怀抱。大众是不是唯一的选择?对于初级消费者来说,我觉得还是应该多用自己的脑子思考一下。
过往已发内容链接:
曾经的都市高尔夫 挂大众标的西班牙车
2003年 我在北京非典重灾区附近的经历
在中国的第一辆自动挡车 你能想到是它吗
中国进口的最后一款俄罗斯轿车 LADA Samara 2109
一百多马力的大排量V8发动机 1992年美规别克产品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