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Karakush
图|网络
这个世界还需不需要一家新的EV车企?
答案在上个月变得愈发纠结。
一方面是新车企中唯一一个称得上成功的特斯拉,却因为不给力的产能和持续燃烧的现金流而愈发显得艰难,不少人甚至开始怀疑它撑不撑得过今年;
另一方面,单单在中国市场,就有着将近300个新能源汽车制造品牌,竞争不可谓不激烈。
然而,在明知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在硅谷腹地圣克拉拉,一家名为SF MOTORS的新车企仍然闪亮登场,在美西时间3月28日举行了第一次全球发布会。
此前你很可能从来没有听说过它的名号,这家造车新势力起势于两年前,但一直蛰伏于美国,在硅谷低调布局。
它最引人瞩目的地方,是背后稳定殷实的创始投资者小康股份,车圈最年轻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正萍,以及它在中美两国布局的制造能力和生产资质。
但SF MOTORS在全球发布会上着重强调最后一点:它可以说是目前全球唯一一家手中同时握有中美两国落地能力的新造车企业,也就意味着在进行市场推广时,中美两地均不会受到进口关税的影响——这正是马斯克梦寐以求而未得的。毕竟这两个国家,现在是、未来也大概率将是全球电动车销量最大的两个市场。
也是从这一点可以看出,SF MOTORS或许是目前市面上所有声称“国际化路线”的新企业中,最有底气的那个,并且这样的底气很快就会转化成机会。
根据发布会上公布的情况,SF MOTORS亮相的两款SUV产品SF5和SF7,其中SF5将会作为第一款量产车,于今年年底在美国开启预定,明年正式上市,同时19年新品也将挺进中国市场;
而SF MOTORS 在量产方面的准备也基本就绪,在美国印第安纳和中国重庆都已经布置了整车工厂,产能分别为5万和15万,今年晚些时候开始试产。
回到刚才的问题上,这个世界也许并不需要一家新的EV车企,但一定需要一家脚踏实地、真正做事并且能让人看到希望的EV车企。
那么困扰EV车企的难题究竟在哪里?
如果你熟悉新兴造车势力,就会发现SF MOTORS和其他企业采用了完全不同的登场套路。按“常理”,都是由概念画饼入手,再去想办法解决生产问题——
想法超前,却举步维艰,无法量产,是新造车们的整体困境。因为唯有到量产这一步,涉及到包括供应链整合、规模化体系,汽车工业的壁垒才会显现出来。所以即便是被奉为EV新企业模版的特斯拉,也难以摆脱产能地狱和出厂质量的“难题”。
除了本身的入局难关,新车企还必须直面在技术转向上或许后知后觉,但却深谙生产之道的传统主机厂的竞争。这也就意味着,新车企实际上非常需要一些“捷径”去快速补足这块短板,而不是仅仅将生产环节视为硬件供应部分处理——毕竟最终落于市场时,新车企的抗差评能力是极低的,质量口碑直接决定了你是否能有继续玩下去的资格。
或许就是认清了这一点,SF MOTORS从诞生伊始就把完善的制造体系规划在其核心价值之内,并且将其奉为“弯道超车”的重要环节。为此,SF MOTORS收购了美国AM General民用工厂,这个工厂不仅曾连续多年生产民用悍马H2车型和奔驰R系列车型等知名品牌车型,并且有着经验丰富的管理团队和熟练的产业工人,同时其国内的生产则委托位于重庆的全新智能整车工厂和电驱动工厂。
无论是位于美国印第安纳州具有丰富汽车制造经验的工厂,还是中国重庆的全新智能整车工厂和电驱动工厂,都将采用工业4.0标准和统一制造流程,从而保证效率、安全和品质。据悉,中美双基地将实现年产20万辆的大数据智能化生产能力。
事实上,SF MOTORS的概念着实朴素。用张正萍的话说,其最特别的地方,就是“以用户为中心”,去做设计、技术、产品、制造。但与传统车企不同的是,他们要让“智能”渗透进每一步,以此实现超越;而与其他EV车企不同的是,他们先低调布局好智造基地,将产能和质量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SF MOTORS如何通过产品进行破局?
独创技术,打造产品核心竞争力
基于对于产品的极致追求,SF MOTORS无比强调电动车的高性能:不仅在于保障基本需求的续航能力,更是要让电动车带来“激动人心的驾驶体验”。这在电动车市场可以说相当罕见。
目前的电动车市场,别说激动人心,即便是能让人放心的产品也不算多。去年全球电动车销量虽然首次突破一百万,但其中至少一半以上都只能基本满足城市短途出行的代步需求。这一方面是源于市场定位,更多地则是受限于电驱技术。
SF MOTORS深刻明白续航里程是电动汽车用户的最大痛点,为此将为SF5和SF7搭载能量密度为160Wh/kg的电池组,在欧标工况下(NEDC)续航可以达到500公里以上——这个账面数据远远超过现今EV行业平均水平,甚至基本接近了特斯拉的水平(MODEL S最长续航为579公里),完全可以满足用户的基本用车需求,让“里程焦虑”从此“不足为虑”。
一方面通过在硅谷组建科研团队自主研发,另一方面则是通过收购电池初创公司InEVit 100%的股权进行深度整合,使得SF MOTORS目前在电驱动技术模块的主要环节都掌握了关键技术,并为未来做好了迭代准备。收购InEVit不仅为SF MOTORS带来了标准化的电池模组系统,可以大幅降低量产成本,同时SF公司还在研发下一代的固态电池技术,不仅电池能量密度更高、支持“闪充”技术并且更加安全。
同时,SF MOTORS独创的四电机驱动技术平台,更是能带来超过1000马力、3秒内0-60英里(60英里约合96.56公里)的瞬间加速表现。这样的动力和加速性能,完全媲美一众动辄千万售价的超级跑车。
所以回过头来看,SF低调布局电驱动技术,非常具有前瞻性。
重里子,也重面子
SF MOTORS在产品体验上,有两项原则不得不提:
其一仍旧是智能,或者用他们的原话,“让汽车保持敏锐的感知”,既是对周边路况、地形、天气的全方位监测,同时也是在驾驶中和人的智能互动。
SF MOTORS在智能驾驶领域早已布下重棋,与密西根大学合作智能驾驶实验室,同时,在今年1月获得了智能驾驶路测牌照,并且已经紧锣密鼓地在美国加州进行自动驾驶车辆的模拟和封闭测试,不少人也在发布会当天见到了一辆布满传感器的路试车。相信在硅谷智能高地的加持下,SF MOTORS以保护性为前提的智能驾驶技术,进入我们的生活将不再遥远。
其二,则是要让产品散发出美学上的极致魅力。既然电动车扔掉了传统传动设备,释放出了更大的空间,那么设计感也就不必再为舒适性再做妥协。
无论是5座中型SUV SF5,还是全尺寸SUV SF7,都是按照经典的比例设计:大轮毂,大轮胎,长引擎盖,长轴距,流线型的车身轮廓和车顶轮廓,紧致而充满肌肉线条……如果要在传统汽车上实现,空间和成本是不可想象的。“Sigma”造型的日间行车灯,在设计要素上兼具了安全性与未来感,更是创造了全新的设计语言。
实用的内在、智能的体验、惊艳的外观,在这两款车上形成了均衡。
开放共享,共推EV行业发展
在产业链的整合方面,SF呈现出更开放的姿态,而且,这种开放还体现在今后技术标准和制造资源的共享方面。
SF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正萍在全球发布会上承诺,将通过“技术开放 制造共享”建立开放的产业链合作机制,与所有致力于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志同道合者共同携手,实现技术的快速迭代与应用,推动EV领域的产业链资源整合及整体快速发展。
SF公司深知在今天的全球EV行业,整合比单纯追求竞争更有远见,合纵连横才是打破行业发展桎梏的新捷径。 而无论是全球领先的电驱动、智能驾驶技术,全球化的智能电动SUV产品、智造与研发布局等,都预示着SF已经伸开怀抱,做好准备,用自身在技术与市场上的优势,去赢得更多合作伙伴的信赖。这些都让我们看到SF MOTORS这家硅谷造车新势力,拥有更多打破EV行业制造难题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