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帕萨特在2019年1-11月的销量同比增长了25.7%,但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C-IASI)(下文称中保研)的碰撞结果却浇了一盆冷水。在25%偏置碰撞测试中,A柱发生断裂,单项评分也因此得到P(较差)的评价结果。
![]()
中保研帕萨特碰撞
单看这一项的成绩确实让人产生了疑虑,毕竟在偏置碰撞中,A柱是起到主要保护作用的车体结构,由此也成为拉低车内成员保护分数的诱因。不过,深究中保研碰撞标准的设置和整体评判成绩,这一代帕萨特产品设计理念和结构,以及驾驶中通常遇到的情况,并不能简单直接的做出“不安全”的结论。这更像是一次没有压中重点题的期末考试,也像是水桶理论的翻版,导致了分数下滑。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下:
首先,中保研的碰撞评价方式大部分是参考美国同为保险行业的“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也就是IIHS(全称Insurance Institute for Highway Safety)制定的标准。
IIHS比较强调前端侧角碰撞,并用“最小接受指数”来表示车辆安全信息。分别以优秀(Good),良好(Acceptable),及格(Marginal)差(Poor)四个级别分级评定,而且只是用最低配的入门车型来进行碰撞测试。从中保研的评价结果来看,也确实沿用了这样一套评价体系。
![]()
IIHS的评判等级
而25%偏置碰撞测试是由IIHS在2012年开始引入的,这一号称当年最严的碰撞测试标准让很多厂家颜面无存,其中不乏全球知名的汽车品牌。
它的严苛在于相比以往重叠面多为 40%的偏置碰撞测试(最具权威性之一的欧盟 Euro NCAP 测试就采用了这种方式),当改为更极端情况下的25%偏置碰撞时,则吸能区域的宽度大幅减少;此外25% 重叠时障碍物又很容易避开车头中部的纵梁,可以说对车体最薄弱的部分下了狠手,因此在时速同为 64公里/小时的撞击下,损坏程度自然也就更为严重。
![]()
40%与25%的区别(图自:Autos en Colombia)
在当年,大部分车厂对于40%偏置碰撞驾轻就熟,而面对新的标准措不及防。所以,也就出现了几乎全军覆没的情况。但是成熟品牌很快就找到了解决方案,并有针对性的进行车体的改进,比如在左前端加固结构,很快就获得了合格以上的评分。
如此看来,根据碰撞标准的变化而倒逼技术的升级和产品质量,也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虽然应试教育并不是最好的方式,但好在随着考点越来越多,那么漏洞自然越来越少,对于消费者来说是好事儿。对于厂家来说是督促和鞭策。
其二,我们再来看帕萨特的研发理念,实际上,帕萨特在国内市场经历了几次重大的变化。
尤其是上汽大众生产的帕萨特从上一代车型就与迈腾开始区隔,沿用了北美的NMS(new middle sedan)结构,也就是基于PQ46平台而来的新中级车平台。这也就是为什么原汁原味的“北美版”帕萨特在IIHS的碰撞中取得较好成绩的原因,因为美国大众深谙IIHS的评价方式,自然会在结构上有的放矢。
![]()
北美版帕萨特的25%偏置碰撞
而彼时,国内碰撞主要还是由中汽研主导的CNCAP来进行碰撞,参考的是欧盟标准。无论是哪个标准的碰撞,对于上汽大众生产的帕萨特来说,都是可以取得比较理想的评分的。
但2018年帕萨特全新换代之后,则使用了大众体系下最新的MQB平台,甚至从“根儿”上还要领先北美仍然使用的NMS平台。这一点本是大众对于中国市场的报以极高重视的表现,却有可能为此次碰撞的成绩埋下了隐患。毕竟,源自北美市场的碰撞测试,还是北美出的车型更懂它。而MQB的理念源自欧洲的体系,地区测试标准上的差异很有可能是这次碰撞“差”评的主要原因。
当然,上汽大众对于帕萨特的设计方面也要做好更周全的考量,毕竟在本次25%偏置碰撞的结果上并不令人满意,还需要从技术层面探究原因。
其三,以偏概全不是理智的方式,全面看待碰撞结果才够客观。
就像听取一个观点不能断章取义一样,对于帕萨特不安全的定论是因为看到了25%偏置碰撞这一项上有所欠缺。实际上,在众多的碰撞测试中,单项成绩不理想的情况比比皆是,但碰撞测试是一个综合评价体系,最后还是要看整体的成绩表现,中保研对帕萨特的整体评价也达到良好,以偏概全说帕萨特不安全既不理性,也不负责。
不过这当然不是回避问题的借口,只有满足每一项测试的严苛条件,才能造出更优秀的产品。帕萨特可以说是上汽大众的扛鼎之作,也是中国市场的老牌名车,越是有严苛标准的监督,越能给厂家提出高标准严要求,从厂家自身,用户口碑之外,更多一层保障。
总体上来讲,此次碰撞的结果还需要进一步分析原因,但不只是为了解释,更是要解决问题。
对于用户来说,一个“差”评并非是你看到的那样,而对于厂家来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