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集的开门话题大家或许感兴趣,就是摩托车在欧洲上高速。
这次短期骑行,无论是路上看到,还是和当地人交流,都有这种感觉:如果说摩托车在这些国家不受歧视,原因恰恰是它本身也没有受特别重视。怎么理解?平等!不管是汽车,还是摩托车、自行车,都是出行工具,特长不一样,用途不一样,都是为了满足不同交通需求,怎么比高低?如果上升到休闲和爱好的个性化需求层面,那就更不能随意剥夺,不干涉别人自由的行为,是公民的基本义务也是基本权利。
在巴黎的街头,我观察到人们对于骑摩托的熟视无睹
你是骑标致踏板,还是杜卡迪魔兽、宝马水鸟,处于这样被无视的环境里很祥和,既没有大惊小怪的羡慕,也没有冷言冷语的中伤,你就是你,一样的烟火。我们不一样?对不起,没啥不一样!
而对于不同交通工具的使用者,相互之间却有一种基本的尊重和默契,那就是大的让着小的,机械的让着人力的,大家一起合理使用道路资源,而不是非得把谁踢出去。
基于对待交通工具这种平等原则,在欧洲这些国家,有速度能力的摩托车上高速自然顺理成章。特别是申根国家,边境相互开放,如果说我骑个摩托从法国上来,到了瑞士,就给我撵到国道,然后国道走着走着,突然出来警察拦住说,不好意思,我国禁摩,你闯禁行,罚款200!不对,看你以布蒙面,眼神游移,你的车疑似盗抢,给我拿下!然后一帮疑似警察过来拔你的钥匙推你的车。这种故事你跟老外讲,他准保是一脸懵逼。
不同于日本和台湾对于摩托车有着更为精细的管理和分类,欧盟国家一般没有依据排量对摩托车上高速给予详细分类限制。除了车道指示这类服务性标牌,高速口上见不到其他让人眼花缭乱的禁令牌。同汽车一样上高速领卡,下高速交钱。
结合国内近期关于摩托车高速收费标准的问题,特意观察了收费站给我的小票,在车型分类里,赫然就是:moto。这说明,摩托不属于一类还是二类车,有自己的收费标准。至于比汽车贵还是便宜,这次无从比较。
再说说限速。西欧主要国家普通道路城区限50公里,城外限90公里 ,高速一般分两种,低等级的高速限110公里,高等级限速130公里。最左侧的超车道或快车道不许长期占用。随后就发现,普遍超速!我从拉斯佩齐亚上了高速以后,小心翼翼在慢车道跟车前行,不知不觉速度就上了120,结果我左侧的快车道、超车道,嗖嗖过车。
超车速度保守估计也在140甚至150以上。超车之后如果慢车道里有足够空间,一般会再回来,降到130左右,只要前面车道有慢车,超车道前后有安全空间,立即又以极快的速度超车,如果始终保持这种姿态,这路上实际的平均时速会达到140甚至更高,难道超车道不限速吗?
看起来交管部门和驾驶员都默认这种操作。显而易见是通行效率高了不少,但事故率呢?后来逐渐发现,如果大家都按套路走,不要乱变道,掌握安全车距,匹配相应车道的速度,倒也没什么,只要节奏不乱,大家都可以跑得很快,但确实需要注意力的集中。德国的高速公路多年来不设限速,就是对自家道路建设质量和驾驶员遵章的充分信任。当然是愈自律,愈自由。不过有消息说德国也开始计划限速了,部分路段时速不得超过350公里,想在这个区域拿张超速单子,一般人还真没这实力。
后面的旅程里,在适应这些“公序良俗”之后,我也开始尝试这类骚操作,果然很爽。有摩友问,高速上不装摄像头吗?有,很少。似乎也不是为了抓拍超速而设置。
回到我的旅行,返程机票已定,主要是为了回国赶下一趟差事,行程上尽量前紧后松,不能耽误,多跑点路到里昂,为明天巴黎留出更多时间。路程不长也不短,而且中间有意法边境,不知过境要不要耽误时间。
逐渐适应了这边高速的跑法之后,停顿很少,一路狂奔。
车牌左上角上面是欧盟标志,下面I是意大利国家代码,远处起伏的就是阿尔卑斯山脉
说说车,这台502在单人轻装时的速度表现足够用。中等海拔,平路无风轻松应对130的巡航,超车提速也不拖沓,但是超车的气场就不那么足了,尤其是人家的汽车本来就很快,虽然多数时候不用刻意降档,但要在140以上超车,提速就没什么犀利可言了。操控上,速度起来后比较服帖,低速也没有传说中那么笨重,相比其他拉力车款,坐高和重心匹配紧凑,整体重心不高,过弯时可以用较低的姿态,中低转速时的扭矩不突出,声浪有点像个柴油机,震动我一向不介意,臀测的话,这车的整体震动处于一个不好不坏的水平。
挡风很有用,11月中旬在阿尔卑斯山区高速骑行,除了要厚的骑行服,没有这挡风很快就得成冰棍。后面的下雨天我多数是半趴在油箱上躲在挡风后面。没走什么烂路,OFF-ROAD性能无从验证,公路上悬挂的表现不软不硬,制动能力和反馈比较寻常,出现过两次ABS灯报警,自己又消失了,不知和雨雪有无关系。配置上没有什么多先进的东西可讲,整体上就是一台优、缺点都不太突出、中规中矩的旅行车。跑了不到3000公里,这点里程结合使用工况在耐用性上不足以发言。外型和性价比来说当然还算不错。
出国装行李时,拿出来的一副厚手套忘了塞进箱子。头两天骑行全靠MACNA这双薄手套,晴天的时候有护手挡风,还能应付,下雨就惨点。
加油站的卫生间都有这种干手暖风,可以迅速解决手套潮湿问题。
高速上的加油站大都是自助加油,到加油区停车提枪就加,加完把车开到站前停车区,进站报油枪号付费,现金信用卡自便。也有少部分需要先付费,后加油。直接投币加油的多在城区。
从加油站补满油出来,这条高速开始攀升,已经感觉到车子慢爬坡的状态,估计是要穿越阿尔卑斯山了,这个穿越不是户外意义的穿越,而是要通过意法边界的一条隧道,从阿尔卑斯山主峰勃朗峰下穿过去。没有这条隧道之前,意法边境阿尔卑斯山脉是天然的屏障,两国历史上的交兵,在这个地区基本上只能闹着玩一下,即使是最近一次二战时的交火,也就互相发几个炮弹,扔几个炸弹,双方士兵作战欲望都不强,地面部队在这里更无法展开。
感觉气温越来越低,即使放慢速度,也还是寒气袭人。阴冷的天气逐渐磨灭了我对连绵雪峰观赏的热情。终于看到一个比较大的交通枢纽,可算要进入法国境内了。
原以为会有比较繁琐的过境流程,包括人员,车辆,行李、证件查验等,结果比国内省界通行还简单。高速过来按指示牌走一个摩托车和客车的混合通道,看似是过边检,但是没有人员检查,大家都往前开,几十米就到了边境高速收费站,和前面经过的收费站长得一样。交了30.2欧元,我问出去就是法国吗?收费员说过了那个隧道就是。不夸张的讲,整个过境过程也就2分钟吧。
可见欧盟国家,除了军事政治相对独立,文化各有传承,其他方面融合度很高。相当于邻里之间除了主人的卧室比较私密,庭院、客厅、厨房已经相互打通,大家自由出入。这样英国脱欧也不难理解,地理上的独立性,历史上曾经的垄断、支配地位,和现今欧洲政治经济形势走向以及世界格局的变幻,都让它觉得再和这帮弟兄们一起混没啥大出息,可能还受拖累。
下高速时和国内一样要提前确定付费方式,选择对应通道,很多站点没有人工收费,要靠自己投币。高速卡是可读写的纸制卡片,一定不要搞湿了,不然收费站的读卡机没法读取。加上上一段高速的7.3欧,360公里高速共缴费37.5欧元,你说贵不贵啊?
这个隧道就是著名的勃朗峰隧道,也叫少女峰隧道,白山隧道。从阿尔卑斯山脉主峰海拔4810米的勃朗峰下穿过。隧道里阵阵暖流,驱走了我路途上的寒气,非常舒服。可当晚我在酒店做行程记录翻阅资料时,才知道这个隧道曾经好不惨烈。
战后,欧洲国家都投入到紧迫的经济恢复任务当中,无论战胜国,战败国,同盟国、轴心国谁你也搬不了家,赢了的想巩固扩大成果,输了的还不甘心不死心,大家得小心处理邻里关系,远交近攻,合纵连横,最终都为自己打算。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建立欧共体,签署《巴黎协定》,一系列动作背景下,意大利和法国开始建设这条运输大动脉,你在山这边挖,我在山那头凿,最后看能不能碰头。工程干了四五年,终于在1965年建成通车,11.6公里长,距离顶部2.4公里,这条单洞隧道当年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经典的工程。原来需要翻山六七个小时的路程,现在十几分钟搞定。就这样运行30多年通车千万台次,没出过什么大事。
直到1999年3月24日,一辆比利时大货车从法国往意大利运送食品,才惹了一场滔天大祸。卡车进入隧道时已经有了火情,并冒着白烟,可惜司机没有发现,直到到隧道中央,后面跟随的车辆不断鸣笛提醒下他才发觉,但为时已晚,火势已经无法控制,并发生了爆炸,他拉的偏巧又是9吨的人造黄油和12吨面粉,如果说卡车的油箱只是个雷管,而这些高能量的食品就成了TNT炸药,融化并燃烧的黄油像一条火舌沿着隧道滚滚而下,而隧道上部则是滚滚浓烟......尽管隧道的监控探头烟雾报警之类的启动也不算太晚,但是意大利那边恰好因为偶然的原因关了警铃,法国这边发现时没有估计到严重性,两边的沟通也有问题,收费站都还在往隧道里放车,结果38人困在浓烟滚滚的“焖罐”’里,汽车由于缺氧,无法发动引擎逃生,特殊的建筑结构也让消防队无从下手,几次救援均告失败,甚至还牺牲了一名消防员,只能眼看着大火烧了两天两夜自行熄灭,燃烧期间,隧道里的温度达千度......这就是著名的勃朗峰隧道惨案。
在隧道骑行时发现所有车辆都非常规矩的按70限速行驶,除了20年前这个惨痛教训发出的警告,大概也是人们对曾经惨死在这人间炼狱里近40个冤魂的哀悼。这时想起那隧道里的温暖,却生出了寒意。开车再走长的隧道,一定打起精神,特别留意前后车辆的安全状况和货物类型,发现隐患,要快速反应,莹莹之火,在隧道里会变成灭顶之灾。
后来的事故调查报告说,这起火灾的源头很可能是卡车的空滤室里,吸入了未灭的烟头,火苗最后来到油箱,再和隧道,黄油,面粉,以及头天被关闭的警铃,当天不同寻常改变的风向等因素蹊跷结合,酿成了这幕惨剧。神奇的是,货车司机吉尔贝在这次事故中逃生,据说和意大利这边的工作人员错误的操作换气系统有关。这简直就是《死神来了》的剧情翻版。所以不用等蝴蝶效应,我们身边随时可能发生剧变。不管调查报告结果是否可靠,我们在开车时就千万不要随意向车外扔烟头了。你也不知道你扮演的到底是死神的使者还是他的客人。如果你去欧洲旅行,通过意法边界这条隧道时,别忘了默默悼念一下这些20年前的亡魂,或许他们就在隧道里看着你。
就此再做个调查,假设你在高速上很长的单洞双车道隧道里,发现你前面的大货车在不正常冒烟,你也不知道他拉的什么货,这时手机也没信号,你会
上面的行动里,你会发现多数都是违章的,然而在无法预测后果的严重性时,你能做出对生命负责和遵章守纪之间的正确抉择吗?
如果手机有信号,你会拨打哪个?110,119,120,121,122,123?
分析一下,12欧元一瓶红酒,9.5欧元一盒香烟,1.7欧元一升汽油中,前两者没有恒定的参考系,红酒和烟价格跨度很大,消费者站在自己消费层级来对照,怎么看都比较主观。只有汽油是有标准的,而且总体价格是相对稳定的,对比是客观的,这时再以平均工资标准来看,结果就出来了。2017年法国城市平均净月薪是2210欧元,同年我国的中等省会城市按国家统计月薪是6500元人民币左右,买一升汽油,法国人占月收入的千分之0.77,中国是千分之一过一点(按6.5-7.2元人民币/升),这种算法下来,还是人家的汽油便宜些。如果你的月薪没达到标准,你就更要加油了,不然你的汽车就没法加油了。
里昂是法国历史和文化非常厚重之所在,可惜并没有时间去游览,下榻机场附近的一个酒店,好处有三,离高速近,早餐时间早(5点半),车子好停。当然价格也不高。翻看这两天的房价已经翻倍了,是不是人家滑雪的季节到了?
这个酒店当时住的人很少,走廊的尽头是面镜子。这种设计煞气很重,自己看着自己都害怕。
好在房间正是我要的,暖气,浴缸,吹风齐全。连人带衣服都可以去去寒。
次日一早,饱餐战饭,开赴巴黎。太阳刚刚升起,室外温度也就在2-3摄氏度。从里昂到巴黎的道路两侧几乎都是农场,跑着跑着,隔着头盔面罩都能送进来一阵牛、马粪的“清香”。晨雾散尽后,视线开始变得开阔,美景映入眼帘,牛儿在大片绿色的草场上,一边吃草一边漫不经心的看一眼高速上的车来车往。
随着车流量的加大,车速的减缓,我知道就要达到浪漫之都“巴黎”了。开始还按部就班跟在缓行的车龙里,结果后面上来的摩托车都在车道的夹缝中“蛇行”,在我国一些汽车驾驶员或交警眼里这就叫乱窜。新鲜的是,两边的汽车居然主动调整方向避让,这可开了眼了,难道骑摩托的是黑社会,还是给官员开道的警用摩托?再仔细看了看,跟我一样就是普普通通的骑士,而汽车避让也非常自然,显然是约定俗成。我的内心感动而着急,感动的是,如此拥挤的路上,摩托车还能有这样的礼遇,着急的是真想赶上去告诉前面的摩友,到中国来千万不能这么骑,不被骂死,也被别死......
车道并不是很宽,左侧的车几乎压到了边线,就是为了尽量留出这么个缝。
入乡随俗,我自然COPY了这波操作,更是亲身体验了汽车的主动避让,得益于此,很快进入了巴黎主城区。后来我稀奇、羡慕的和立昂聊起高速路上的事,他很平静的说:高速路上那种情况,开汽车不给能过去的摩托让路,会被别的汽车司机鄙视。
巴黎这么大的城市车多不多?多!堵不堵?堵!但还是给摩托车留了条生路,无论在凯旋门、香榭丽舍大道,还是在卢浮宫和巴黎圣母院门口,摩托车往来穿行,毫不违和。
我不是个崇洋媚外的人,更愿理性的看待东西方的先进与落后,科学的理解国与国之间发展的差异,但就骑摩托车的政策和舆情环境而言,我只能说,相较于我国,这边真是骑士的乐园。
穿街走巷,在导航引领下,中午2点刚过,就抵达了我预定的酒店。老式公寓改造的房间,设施比较旧,卫生倒没问题,而且还有我要的浴缸。
酒店含早餐一晚要160欧元,这个时间段在这个地区已经算是比较便宜的了。住在这里是为了方便和立昂见面。立昂是巴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的研究生,他的导师玛丽早年来中国留学考察后,一直对中国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在立昂选择研究课题的时候,导师推荐他来中国,甚至立昂这个中文名字也是玛丽老师帮他取的,和他法语名字的发音接近,意思也不错,又立又昂,很MAN的感觉。把中国摩托车文化作为研究课题的方向,这在中国的学术界估计就是扯淡,没事干的人才选这个课题。但是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的导师和研究生不这么看,他们觉得这非常有价值。这所学院的社会学学术水平,放在全世界看都是顶尖的。
都曾是这所学院的导师。立昂到中国后投奔了他导师的好友,致力于中国摩托车文化整理和摩友维权的摩托吧老编“一哥”。小伙很快就融入到了中国的摩托车圈子,搜集,整理了大量资料,参加了不少摩托圈活动,访谈了众多摩友。
立昂在今天刚好有课,约好下午下课来酒店找我。利用这个空档步行去巴黎街头转了转。
在酒店,立昂如约而至,比起在中国时,胡子留得更长,二人先小酌一下,互道衷肠。明天他没有课业,可以骑摩托带我在巴黎溜达溜达。
第二天吃了早饭,退了房,一边装好行李一边热车等立昂。
不一会,立昂骑着他新换的老川崎出现在我面前,以前在巴黎他是骑踏板,到中国受到熏陶,回来后收了这款车,研究文化就得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看了看这车似乎就是当年新大洲超影的原版。年轻点的摩友小朋友多半都不认识这车了。小昂子这身行头配这款老车逼格还挺足。
有了这个本地活导航,再去哪都更轻松了。
巴黎作为世界著名五大国际大都市之一,即便是走马观花只看外表,要想窥其概貌也得花个把星期,更别说深入了解其历史,文化的发展变迁,怎么也得住个十天半个月。我是没这条件,也没这武艺,自然一如既往的打卡式到此一游。
八个世纪前开始兴建,原为菲利普二世的珍宝馆,档案室,也当战俘营和宠物园用,后来成为皇宫。
除了供皇室寻欢作乐,几百年以前就开始聚集大量来自全球的珍贵艺术品,尤其是名画
进入民主时代,国家将其建成博物馆,向世界开放,下面这个玻璃金子塔,是地宫博物馆的入口,由时任法国总统密特朗邀请杰出的华裔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设计制造
算不算对立统一,矛盾又协调呢?
在外围参观这些著名历史遗迹时,车子就停在就近不影响交通的地方,大概时间比较短,没有人来驱赶。看来这些地方,这个季节专门骑摩托车从外地来打卡的游客并不太多。巴黎逛了一上午,人多车多,警察不多,一个警花挺漂亮,一看腰里别个大手枪,没敢拍人家。
考虑回程时间紧张,虽然意犹未尽,也只好留些遗憾今后弥补。请立昂带我去一家装备店,得买副厚手套了。这个时间段,欧洲多数国家已经要求汽车尾箱里必须配备防滑链了。
这是个比较实惠型的装备店,买了一副加棉手套75欧,我看在国内最多卖二三百元人民币。又犯了仅以汇率看价值的毛病了。
午饭后,告别立昂,开始我的返程。他虽然是个老外,但在巴黎茫茫人海中,却是我最亲密的人,居然有些不舍。(未完待续)
文章推荐
探索沃尔沃XC60:豪华SUV中的安全典范 传祺gs4雾灯在哪开 传祺gs4倒车灯型号 比亚迪元用什么机油好 gs4空调滤芯怎么换 gs4自动空调怎么用 传祺gs4水箱在哪里 广汽gs4传祺换车门 传祺gs4仪表盘图标 传祺gs4雨刷怎么用最新文章
探索沃尔沃XC60:豪华SUV中的安全典范 传祺gs4雾灯在哪开 传祺gs4倒车灯型号 比亚迪元用什么机油好 gs4空调滤芯怎么换 gs4自动空调怎么用 传祺gs4水箱在哪里 广汽gs4传祺换车门 传祺gs4仪表盘图标 传祺gs4雨刷怎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