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三五 11:30按时推送
近日,意大利著名旅游城市威尼斯遭遇暴雨袭击并引发洪水。
全城水位最高达187cm,是有史以来的第二高,堪称50多年来最严重的水患,为此威尼斯市长已宣布威尼斯进入紧急状态。
在意大利威尼斯打拼了多年的华人Victor有自己的一所建筑事务所。「到洪水退潮后才能盘点损失了!」他这样在自己朋友圈里说道。
洪水渗入自己事务所的地窖,展馆和办公设施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在过去,威尼斯人对洪水可以说是见怪不怪的了。在春秋两个季度,潮汐上涨,威尼斯通常都会受到洪水的侵袭。
威尼斯本地人还有一个专门的词,「acqua alta」来形容这种突然上涨的洪水。
在洪水中喝咖啡、逛街、买菜、逛博物馆、听歌剧,已经成为了威尼斯人的生活一部分了。
实际上,当水高出海平面一米的时候,大部分威尼斯本地人还是熟视无睹的。在通常情况下,涨潮引起的「水浸街」只会持续几分钟,顶多不超过一两个小时。
大部分的「水浸街」只淹没比较低洼的街区,而圣马可广场是整个威尼斯地势最低的区域,水涨到80厘米那里就变成一片泽国了。在很多时候,拐过一条街就能够避开洪水了。
当洪水升高到110厘米以上的时候,威尼斯市政府就会拉响警报。之后每升高10厘米,警报都会响起来。
不少软件服务商也研发出手机APP,让游客和市民知道洪水在哪些地方出现。
另外,大部分星级酒店都装载了防水闸,在出现水浸街的情况下能够阻隔洪水。
餐厅的员工仿佛也习惯了洪水突然来袭,洪水来的时候关门,餐桌椅都堆放在一边,洪水退去不够一个小时就可以重新开业。
威尼斯洪水甚至让当地的防水裤和防水鞋生意兴旺起来。
几乎所有的纪念品商店都出售防水裤和防水鞋,甚至还有商家专门研发出威尼斯独有的防水时装品牌。
威尼斯洪水也培养出威尼斯本地人独特的性格,那就是特别好耐性。
洪水让出行不便,但是用威尼斯人的话来说,「等待同样美好」。
一个威尼斯本地市民就分享了在一次水浸街的经历:他要去的那个地方被水淹没了,他来到街对面的教堂,对着圣母像发呆了20分钟,突然感觉到内心世界受到了洗练。当他重新走出教堂的时候,洪水已经退散了。
威尼斯人在洪水中行走,还分出了两个派系:第一个派系主张双腿泡在洪水中慢走,这样就不会泛起浪花,影响到其他人;另外一个派系则是「急性子派」,每次迈步腿都会伸出水面,这样的行走方式更加适合赶时间的人。
溅起浪花弄湿别人在威尼斯是很不礼貌的行为。威尼斯本地报纸可以用整整一个版面把溅起浪花弄湿别人的行为写成头条新闻。
著名的老广州童谣这样唱道,「落雨大,水浸街,阿哥担柴上街卖」。
威尼斯人那种视洪水为生活一部分,生计照常进行的心态,也许老广州街坊们一点都不难理解。
毕竟水为财嘛,威尼斯在中世纪最强大的时候还不是靠着海运成为地中海一霸吗?没有水,威尼斯哪会积累这么多财富?
威尼斯人甚至嘲笑那些被洪水吓怕的旅客,认为他们既然来威尼斯,当然要经历一下洪水才算作入乡随俗。
「带防水裤子和长筒靴吧,其他没什么好担心的!」一个本地人这样跟游客说。
不过这是一场50年一遇的大洪水,连续一个星期整个意大利都在下暴雨。在过往,威尼斯人之所以淡定是因为那些是潮汐洪水,顶多五六个小时就退去了。
然而今年的洪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连续好几天都不消停,还真的把水城威尼斯变成水城了。全城有85%的面积被淹没,共有两个市民因为触电丧生。
洪水高达1.87米,足够可以淹没一个人。就连在威尼斯打拼多年的Victor也叫苦连连。
威尼斯首先不得不被封闭的地方是出于低洼地带的圣马可广场,在那里可是游客必到打卡的地方。市政府同时宣布了紧急状态,威尼斯总督府谢绝开放,直到洪水退去。
洪水也进入了圣马可大教堂,给那里的马赛克和浮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在过去1200年里,圣马可大教堂共经历过6次洪灾。圣马可大主教宣布,洪灾造成的破坏也许需要20年才能修复。
格瑞提酒店是威尼斯最豪华的酒店,欧洲王室成员和世界名流到访都选择下榻在这里。
然而,在这次洪水中,格瑞提酒店精致豪华的大堂几乎被破坏殆尽,酒吧完全成为了水底世界。
让人扫兴的是威尼斯双年展也不得不缩短展期,因为好几个展位都被泡了,其中一个展厅还因为电线漏电导致起火。
威尼斯市长法兰切志尼认为,威尼斯今天的洪涝局面是气候急剧变化的恶果。实际上,威尼斯已经到了最危险的境地。
威尼斯整座城市都是建立在沼泽地上的木桩上,而这些木桩却在数个世纪以来一直下沉。在过去一百年,整座威尼斯就下沉了1米。
在全球化年代,跨洲旅行已经不是奢侈消费。对于威尼斯这样的城市来说,赚取旅游收入如同吸鸦片。威尼斯人为了赚取旅游收入每年迎来巨大的客流,但是另外一方面却因为旅游而陷入自我毁灭。
威尼斯成为了巨型豪华游轮的热门目的地,然而这些9.6万吨重的超级油轮,在进入威尼斯水道的时候,产生的浪花日复一日地撼动着这些城市的地基。
游轮产生的废气和废弃品也严重污染了当地的自然环境,让威尼斯水质严重恶化。
在今年年初,一艘巨型豪华游轮还差点撞上了码头。
游轮客人由于不在当地过夜,能够消费的金额也相当有限,却让整个街道水泄不通。当地居民现在已经对这些超级游轮极端反感,还公投通过了法律,限制进入威尼斯的游轮数量。
一部分威尼斯人开始变得排外,当地出现了阻挡或者为难外地游客的激进组织。
本地人开始呵斥路上阻碍自己行走的游客,一些本地人开始给外国游客起难听的名字,称他们为肤浅的「白痴」。
其中他们特别反感短途旅客,因为他们对本地的收入贡献实在太少,却老是妨碍他们的正常生活。
大声喧哗,随地扔垃圾,拿着自拍杆旁若无人地拍照,或者是在威尼斯运河洗脚或者游泳这些行为,是本地人最看不顺眼的。
威尼斯本地人对游客的厌恶程度迫使政府出台法令,禁止旅客拖着带轮子的行李箱走过威尼斯街道,对他们开出500欧元的罚单,因为这些行李箱拖行在人行道上发出让人感到极其厌烦的噪音。
过度旅游开发也让不少本地人的生活严重恶化。本地人抱怨最多的就是物价飞涨,许多本地人支付不起房租和日常开支。
一些廉价惠民的菜市场陆续消失,被酒店或者餐馆取代。而这些场所,大部分收费都是很昂贵的。服务本地人的商店和餐厅陆续消失,几乎所有行当都要迎合游客的口味。
在战后,威尼斯常住人口17.5万,而到现在只剩下5万人,大部分都是老年人。在旅游业以外,年轻人几乎找不到其他岗位。
然而这些常住人口还只是少数,大部分街上的行人都是外国游客。
威尼斯本地人很难找到一起长大的邻居,街上到处都是观光客,说着其他国家的语言匆匆而过,第二天就消失了。专家估计到了2030年,威尼斯本地人口将会完全蒸发。
跟巴塞罗那和杜布罗夫尼克一样,威尼斯每日迎来的游客中,有一半不会在这里过夜。威尼斯现在已经不再宣传自己城市的旅游资源,而是改为鼓励来旅游的人们慢下来,住几天,而不是打个卡就走。
大部分威尼斯人也鼓励外地游客去一些周边的冷门地方参观,而不是完全挤在威尼斯市中心。一个少人关注的地方,是威尼斯市中心以外的另外一个岛,穆拉诺岛。
穆拉诺岛可以说是威尼斯玻璃工业的中心,从威尼斯坐船大概10分钟就能抵达。威尼斯本地人更加青睐穆拉诺岛的原因,是这里的市容市貌更加像威尼斯没被游客淹没的样子。这里有原生态的玻璃作坊,也有少人参观的修道院、庄园和街道。
布拉诺岛也是另外一个相对冷门的威尼斯郊外岛屿。这里有鲜艳的渔民房子,也是亚麻布和花边纺织品的制作中心。
布拉诺岛甚至有一座三百年历史的斜塔,倾斜程度堪比比萨斜塔。
洪水可以退去,但是在全球气候变化日益迫切的今天,威尼斯所面临的问题可以说是首当其冲的。
就好像电影《魂断威尼斯》那样,正如威尼斯这样漂亮的事物,都是美好而脆弱的。也难怪威尼斯在西方文学历史里一直就是「幻灭」、「虚无」和「脆弱」的象征。
在大自然威力面前,人类最豪华璀璨的结晶往往毁于一旦。
点击开启你的定制之旅
# 不孤旅行推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