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李 妍
在上大学的时候,我经历过一场全力以赴的志愿者选拔活动,是关于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大会的。这是一场企业家思想交流平台,也是我梦想着能一睹大佬风采的机会。
一路上,我披荆斩棘,像个浴血的战士。到了最后的关卡,是坚持每日微博话题讨论打卡。其中,有一个话题,让我似乎注定与这场活动无缘。该话题是:你支不支持将来马路上实现无人驾驶技术?
这些年,正是无人驾驶技术火热的时候,我却一个激灵,选择了不支持。阐述的观点也很单一,就是觉得不太靠谱。当时的我,以生命安全为由,拒绝了科技。
这很像《奇葩说》第五季中的一个辩题:人类知识可以一键共享,这种黑科技你支持吗?这次我没有站队,但我很欣赏辩手杨奇函说的那句话:“人类文明最大的教训,就是对技术的警惕,对人性的宽容。”
其实换汤不换药,这两者都是关于是否拥抱未来科技的选题。当然,既然是选题,那么也就必然存在两面性。可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在对立面面前,没人可以选择中立。建立新制度,必然要推翻旧制度;向往善,又怎能与恶同行。若我们,选择了拒绝拥抱科技,必然见不到它普及世界的那一天。
而当年的我,就是那个选择了警惕技术的人。归根到底,绝大多数原因还是来自于对技术的不自信,对科技不安全影响的不自信。我们无法权衡它在生活中的实用性是否胜过它的风险性。
但时隔一年后的现在,我承认我那受限的知识与思维都在接触社会之后发生了改变,这些改变,得益于广汽研究院的那场Tech Week。我切实感觉到,我经历的不是一场活动,而是一次技术的洗礼,更像是一场大型的广汽工程师“集体调岗”现场。
Tech Week是广汽集团技术创新交流的平台,2019 Tech Week是以“蓄势、创造、领跑”为主题,16个技术领域展出了110余项技术创新的成果。这本不是一个对外开放的活动,作为第一期的2018 Tech Week就只对内开放,他们一开始的目的只是想让研究院、集团、或者专业领域人员共同交流探索的,可没想到今年却火了。
还真是应了那句话:人家也想低调,可实力不允许。
既然火了,广汽研究院当然也不会藏着掖着,他们大大方方、毫不保留地邀请各界人士前来一起交流探讨,也可以让社会知道,我们自己的科技其实一直在进步和突破。也正是因为这样,我才能有机会看到这样一场专业、自信的技术展示、交流活动。
我到现在还记得第一次去广汽研究院时候的心情,我被眼前那个雄伟、科技感十足的建筑惊艳到了,进到里面更是如此。我心里暗想,这才是真正搞技术的。如今,再次来到这里,在大门口前观看技术人员为我们演示无人驾驶技术时,我更笃定,广汽可以成为将来引领车界科技发展的头部选手。
(当时的展示车型AION LX)
话说,我还真是头一次看到,技术人员可以通过APP,一键就能让没有驾驶人员的汽车通过自己去到空闲车位(有车位线或者参考物)泊车、窄车位泊车、远程操控汽车泊车以及过来接驾等功能。而且它的倒车入库,运动控制精准,几乎都是一把过,停得还很正。这让旁边的媒体老师特别高兴:“再也不怕停不好车、停车场找不到车了,而且再也不怕因为旁边车辆停靠距离太近而翻天窗进出车了。”
技术的最高理想点,果然都是真正为生活服务。这个简直就是自动泊车功能的“super pro”版,不仅可以直接车外操作,还能进行更窄车位的泊车。就好比,相较于广汽前不久上市的AION LX,普通的自动泊车距离是车宽+左右距离40公分,而窄车位泊车能再减少20公分的距离。
而且,整个汽车的智联系统是具备记忆功能的,并能通过感知定位、规划和控制算法来实现记忆泊车。也就是说,只要驾驶汽车在回家路上(自定义行驶路线)一到两次,汽车便会将此路径记忆下来,之后,用户便可在离停车位一公里的地方就使用APP的操作来停车、用车。
记忆泊车有三个优势。第一,它可以和L3自动驾驶的传感器进行兼容;第二,不依赖于高精度地图;第三,不依赖于厂家设备。可以说,它是具有着良好的普及条件的。
同时,车辆还具有自动避障能力,能保证自动驾驶过程中的安全。若是在前方较为拥堵、弯曲复杂的路段,循迹倒车功能还能让车辆怎么开进去就怎么倒出来。因为车辆自身会处于一直记忆往前行驶50米的状态,需要使用时可以随时派上用场。并且会在靠近障碍时自动降低速度,保证安全。
虽然这仍然没有完全做到不需要人为参与驾控,但其实已经在现有的技术水平上做到了一个质的提升。而且说实话,完全意义上的无人驾驶风险系数是较大的,适时地解放双手和辅助驾驶,真的就足够了。
据技术人员介绍,这类技术预计在2021年实现搭载。而这秀我们一脸的黑科技仅仅只是开始,后面的技术更让我们“瞠目结舌”。
(5G远程驾驶展示)
主展区设在广汽研究院的3楼,从进去到出来有一条完整的展示路线。最先,是智能网联的继续展示。通过未来5G技术,可以将道路上驾驶车辆的路面信息等实时地传送到管理器上,而人则可以坐在管理器前的汽车模拟器上操控。这项技术将来多用于商用,比如商场或酒店的远程泊车。
移步过去就是底盘部的成果展示。在2019年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奖中,广汽研究院的模块化方法论还获得了二等奖,并且他们基于方法论上打造出了一系列的产品,比如五连杆后悬架。据介绍,这个后悬架可以实现对车轮轨迹的精确控制,加上智能系统的管控,可以在不同的路况对轨迹进行实时调节,提升驾控的稳定性和舒适性。这套技术已经运用到了广汽几款车型上了,比如AION LX和全新一代GA6。
同时,广汽研究院还就底盘进行了自主研发,更是拥有了一百多项专利,将来也会搭载在自家的车上。
就像已经开发完成的后轮主动转向技术,随时都能运用到汽车上。这个技术能让后轮可以实现一定的角度转向,最大可达到9°,这对于广汽传祺GM8这类体积稍大的车型来说有着较强的优势,在窄路掉头工况基本上能一次性掉头成功;在高速路上行驶上也能转向更顺畅,较好地维稳。目前,这在宝马5系、7系之类的豪华品牌上都有搭载,因为此项技术还是比较需要高成本来支撑的。但广汽研究院显然没有因为成本而抛弃好技术的应用,他们的做法反倒是用创新突破、保质又降价来成全技术的普及。
看到这,现场有不少人对研究院里技术人员这种看似“永不枯竭”的动力感到好奇,他们问王院长是如何激发员工创新积极性的,王院长的回答很有趣:“有人有钱,创新不难。”这可不是空头支票,因为广汽就是这么做的。据数据统计截至今年6月,广汽研究院累计研发投入了267亿,对于每一个创新研发成功的技术人员,除了国家奖励,研究院还会额外再给出奖励。
当然,除了“豪”,广汽无疑也是具有前瞻性的,他们的野心很大,是要自己抓住一切的主动权。这从广汽如今的战略:产品开发是第一战场,技术创新是第二战场,便可以看出。
比如他们的先导技术,人工智能团队会运用拟人的方法来对驾驶场景做出识别,也就是说模拟人脑而做出决策,如靠近路障时做出标注和减速,远离了又会自动加速,同时遇到紧急情况也会做出相应反应。这让我感觉,“汽车人”的科幻梦想,或许在将来真的可以成真。
再往里走就是动力总成区域。在这里,广汽研究院展示了自主品牌首个热效率达到42%以上的混动专用发动机,以及广汽GCCS燃烧控制等领先新技术。
在这个领域,广汽研究院还有一项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为他们的开发赋能,这是一种新材料——三维石墨烯的制备与应用。被称为“材料之王”的三维石墨烯很轻,而且加在电池材料、结构材料里会大大加强性能。广汽研究院主要是在快充电池包和电池单体上放置了石墨烯材料,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电池的充电倍率,在现场演示中可以看出5分钟左右便能将30%的电充到80%。
所以说,将来8分钟、10分钟充满电不是梦!这使得电池容量这个电动汽车领域的瓶颈,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缓解,用户可以通过“少吃多餐”的方法达到对续航里程的即时需求。这绝对是电动汽车出行方式的重大革新。
(工程师介绍石墨烯材料制备及应用技术)
而且,三维石墨烯还能运用到车身上。这是广汽研究院的一个全新理念,有点类似于宝马i3和i8,之所以觉得它有应用前景,是因为这种材料不仅比碳纤维和钢的成本要低、质量要轻,这有利于油耗或者电耗的减少。而且这种材料也很抗撞,在碰撞测试中,哪怕是钢架已经撞坏,车身也保存得较为良好。如果想更换车身也较为方便,可以下车体保留,只更换上车体。
在发动机燃烧系统开发平台的展示区,我们还看到了广汽研究院独特的可视化开发方法。也就是用高速摄像机对缸内的工作情况进行一一拍摄,实现随时的透明化监控,进而对燃烧系统进行系统化优化。这款发动机已经陆续运用到了GS4、GS8、GM8等多款车型上,目前销量已经200万+辆。并且,广汽研究院最近更是获得了中国内燃机学会一等奖。
不过我个人感觉,相比起系统优化来说,在发动机这一块,对发动机本身的研究创新更重要。只有先将“硬实力”提起来了,“软实力”才能成为加分,而不是补缺。
我试驾过不少广汽的车,它们有个共同的体验优势,那就是降噪处理不错。对此,广汽研究院是有一套技术的。他们讲求从生源处降低声噪,运用的是抵消声源的原理,在车的左右两侧发出一个频率声波的声音,从而去抵消掉来自发动机和外界的噪音。这项技术还能“造福”于其他不同场景,比如学校、医院等对环境安静性要求较高的地方。
此外,广汽研究院基于体验经济,几乎把一辆汽车需要打造的地方,全方位地进行了创新和研发。就像美与品质的外观、内饰设计;呼气式的人车互动体验;无钥匙触控开车门;看齐豪华品牌的感官品质;基于国民习惯打造的移动汽车生活……
在这一个个的展台前,我仿佛看到了一场场在眼前打好地基,并不断向上高筑的技术革新。而这栋技术的大楼,不仅矗立在祖国大地,也坚定地坐落在国际阵地。
在广汽研究院的国外研发基地——硅谷中心,广汽研究院充分学习和开发了数字化板块的内容。他们主要负责的有四块:研究车辆信息安全、大数据、新能源、智能驾驶。
技术人员介绍说,硅谷中心的研发主要是保护汽车、用户的信息安全,防止将来智能化系统、程序被黑客非法侵入,甚至利用数字技术来操控汽车的不安全因素。这些,广汽研究院都会进行最有效的规避。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技术带来的风险性。
同时为了更好的应对行业的发展变化,广汽研究院也对自动变速器进行了布局,包括6速、10速变速器等,总共布局了59项,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另外,在定轴式的自动变速器(DCD产品)也进行了两个模块的研发:湿式双离合——优化换挡和液压控制——实现选档、换挡、离合器交互的过程。同时,这也是国内首家、目前也是唯一一家完成量产的企业。这不仅比外购便宜每台800元左右,还能搭载不同扭矩的自动变速器,就像目前7速湿式双离合自动变速器已经应用在GS8、GM6上。这项技术还申请到了很多专利,包括不少的国家专利。因为将来考虑到要实现量产,所以也必须保证它的知识产权。
对此,广汽研究院的技术人员表示,集团将来更倾向于将此类技术运用到混动车型上,实现自己汽车在混动技术上的对外不依赖、更先进。
而上述所有的、足以颠覆未来出行生活方式的技术,据介绍,都将在未来的一至两年后实现量产和搭载。
这让我联想到了更为宏观的一件事,那就是90年代、还在艰难成长中的中国,被西方撤走了外资,面临生存难题。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国走的救赎方式是掌握金融自主权。也正因如此,中国躲过了1997年的东亚金融危机,当年的“四小龙”、“四小虎”都要倒下了,但是中国挺住了。
广汽集团如今也正是在给自己铸造一份属于自己的底气。将来车市的变化不重要,供应商的垄断不重要,技术创新就是自救和领跑的最佳方式。
这次活动的过程中,我听到不少媒体老师和前来参观的人都表达出了对广汽研究院的惊讶之情,因为此前真的很少听到相关的宣传。我想这可能就是广汽乃至旗下研究院的特色:务实,低调。
当下时代正在发生裂变,科技赋能渗透入每一个行业,每一个角落,谁也不能避免了科技浪潮的裹挟。
广汽研究院工程师们的工作也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由原来传统的研发人员,变成了科技产品经理,工作的边界被打破了。这是时代趋势,也是市场倒逼。
所以,我说现在的汽车工程师“太难了”,都“偏离”了原来的岗位,纷纷走上了“科技岗”。
不过,在这次活动上,我看到广汽工程师适应得还不错,甚至还很享受这一切的变化。
>>>> 延伸阅读
—— 这对第二代传祺GS4来说,既是攻,也是守。
—— 广汽新能源推动的将是整个产业链。
没看够?
长按二维码关注《车谈会》微信公号
更多辛辣的小故事在等着你
文章推荐
探索沃尔沃XC60:豪华SUV中的安全典范 传祺gs4雾灯在哪开 传祺gs4倒车灯型号 比亚迪元用什么机油好 gs4空调滤芯怎么换 gs4自动空调怎么用 传祺gs4水箱在哪里 广汽gs4传祺换车门 传祺gs4仪表盘图标 传祺gs4雨刷怎么用最新文章
探索沃尔沃XC60:豪华SUV中的安全典范 传祺gs4雾灯在哪开 传祺gs4倒车灯型号 比亚迪元用什么机油好 gs4空调滤芯怎么换 gs4自动空调怎么用 传祺gs4水箱在哪里 广汽gs4传祺换车门 传祺gs4仪表盘图标 传祺gs4雨刷怎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