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完全丧失昔日雄风的乐视汽车,成为了许多人口中调侃的对象,不过这一盆冷水似乎还不足以浇灭国内造车新势力颠覆汽车行业的梦想。
▲汽车制造是一个重资产的行业,蔚来汽车创始人、董事长李斌曾公开表示,一个电动车企业走到量产至少需要200亿元,因此融资成为了当下造车新势力的首要任务。
2017年以来蔚来汽车、威马汽车、车和家、FMC、爱驰亿维、零跑汽车的融资金额累计超过226亿元。2018年1月,拜腾汽车就宣布将新一轮融资4亿美元;小鹏汽车也宣布启动22亿元人民币的B轮融资。仅仅从融资金额和规模上来看,就足以说明造车新势力现阶段在资本市场有多么火爆。
▲造车新势力不少都标榜自己是下一个特斯拉,可即便是特斯拉,在产品研发、生产制造上也面临诸多问题,Model 3迟迟不能实现规模生产,使得埃隆.马斯克不得不向华尔街寻求更多的资金。
资本向来都具有逐利的天性,如此大手笔的投资,更让不少人觉得,这些国内造车新势力中将诞生可以怼苹果、怼特斯拉的科技公司,可事实上,这么多年全球也仅仅成就了一个苹果,一个特斯拉。
国内有多少家造车新势力企业,恐怕连资深行业媒体人,也不能够在短时间内梳理清楚,造车新势力要让大家觉得靠谱,可不是靠着几张PPT就可以完成的任务。
01
造车还是需要敬畏之心
传统车企在产品研发周期上都有着相当严格的规律可循,全正向开发的车型更新换代的节奏一般都是五年左右一个大改款,两年左右一次小改款,即便在唯快不破的某些自主品牌,开发一辆新车的周期也需要三年左右的时间。
▲图为传祺零部件的暴晒实验,根据零部件工作环境的不同,少则晒1-2年,多则需晒3年,造车中的验证环节可谓相当复杂。
更为重要的是,一款新车在上市前,都要经历耐久性试验、密封性试验、NVH试验、风阻系数试验、碰撞实验、电磁兼容性实验等等几个大类的上千项的测试,路试的总里程也普遍要达到几百万公里。即便是如此严苛的验证环节,产品上市之后仍旧面临召回的问题。
而互联网造车企业,一度被视为外来的“野蛮人”,原因就是这些企业号称要将汽车打造成“颠覆性产品”,不少造车新势力的企业都是2-3年时间来完成传统车企至少需要5年才能干完的事情,这还是在缺乏供应链体系、工厂、售后保障的前提下。
▲新能源汽车的三电系统、充放电控制、SOC平衡等控制逻辑和技术参数,以及在极寒、高温、高海拔、高湿等极端环境下的稳定性都需要大量的实验和匹配。
在整个汽车行业13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产品的研发已经有了标准的流程,已经属于业界领先水平的奔驰,2017年推出了纯电动EQ概念车,但量产的车型仍需要在2019年才投放市场,造车新势力孤注一掷的纯电动车型,绝对不是一辆车+一块电池那么简单。
02
造车真的不是造手机
在互联网造车的浪潮中,不少企业都是自己来做设计,代工厂来生产,然后企业再自己销售产品,这种模式已经被手机行业证实了是一条高效的发展模式,复制手机的发展模式也成为了互联网造车企业规避生产制造门槛的一条捷径。
不过汽车产品的复杂性和产业链长的特性都远远超过了手机、家电等产品,也决定了代工生产汽车产品要面临比其它行业更多的问题。
▲麦格纳斯太尔代工过宝马X3、奔驰G、MINI PACEMAN等等豪华品牌的产品,让人觉得代工并非不可靠,但麦格纳本身就是全球十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还提供一系列的产品、零部件的验证测试等服务。
保证产品的一致性是代工生产中不可避免会遇到的问题,即便是在相对“简单”的手机行业,富士康分别代工苹果和锤子,可前者的良品率却高于后者,重要原因就是苹果向富士康输出了自身成熟的制造工艺、流程和体系,并要求富士康制定了严格的生产规则。
而这种“软件”上的输出,对于没有造车经验的造车新势力来说,在短期内恐怕是难以做到的。并且国内目前汽车领域也还没有成熟经验的代工方,目前已经试水代工生产的企业,其实都在“摸着石头过河”。
▲目前车企的零部件供应商基本上都相同,但是自主品牌中的一些二线品牌在产品品质上与长安、吉利等品牌还有着不小的差距。
车的品质不仅由设计决定,还有流水线生产能力、品质控制能力、材料加工能力等等决定,造车不是造手机,手机可能死机都没问题,重启之后一样使用,而汽车作为日常生活交通工具来讲,最需要让消费者放心的地方恰恰是生产环节的一致性和产品可靠性。
目前造车新势力普遍都已经规划了自有工厂的建设,不过有了自建工厂后,造车新势力也还要面临产能爬坡等一系列的问题,特斯拉无论是高端的Model X,还是面对基础市场的Model 3,无一例外的都遭遇了严重的产能问题。
03
消费者首选需要一款好开、好用的车
传统车企的研发费用一般占其营业收入的5%左右,并且是需要车企连续不断地投入研发费用。像大众这样的跨国车企,每年研发费用早已超过百亿欧元,而像国内品牌的长安,一年的研发费用也达到百亿元人民币的规模,而造车新势力企业的注册资本多的不过几十亿元。
▲无论在外观还是配置上,造车新势力的产品并没有明显的优势,也没有体现出足以打动消费者的产品力。
从新势力造车企业的宣传资料上来看,他们的研发方向更多集中在“人机互联、自动驾驶”等所谓的智能技术上。而在操控稳定性、安全性、驾驶平顺性等关键驾驶指标的研发上,新势力造车并没有表现出“新”的一面,从一辆车的角度来看,他们缺少了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随着奔驰、宝马、奥迪等豪华品牌的纯电动产品进入中国市场,中国市场的电动车产品也将迎来一次消费升级,造车新势力就需要抗衡这些跨国车企。
目前中国品牌的领军车企,像吉利、长安、广汽传祺、比亚迪等产品在驾驶质感上都还与合资品牌有一定的差距,而这些中国品牌已经走过了十几年、几十年的产品开发、调校的积累,相比之下,造车新势力还属于“蹒跚学步”的阶段,成立几年时间就能够为消费者提供好开、好用的产品,显然缺乏足够的说服力。
2018年对于造车新势力来说是一个产品大年,不少品牌最终量产的产品都将正式上市发售,产品能否经得起消费者、市场的检验,有多少造车新势力企业是在“裸泳”相信很快就有答案。
DA精彩推荐
———— END ————
广东格林律师事务所李国勇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