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乘着消费升级的热风,豪车品牌成为前三季度车市中的最大赢家,不过在团队风光的背后,也有个别成员因为“技不如人”羞于露面,而合资、自主品牌中,受市场低迷的影响,部分车企已到了“揭不开锅”的境地。变幻莫测的车市,有人欢喜有人愁,为什么有些品牌越走路子越窄了呢?
豪车品牌:强者愈强
![]()
“为什么不选冷门豪车品牌?”
“开回村里没人认识”。
我们不可否认,花费几十万元买一辆豪车,部分消费者会考虑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特别是买车后,有商务交际需求的消费者,这就是为什么BBA能长久矗立于豪车市场顶端的原因之一。但也不乏像雷克萨斯、凯迪拉克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争取“江湖”地位的。
![]()
豪车市场迎来黄金时代,为什么有些品牌连吃啖汤的机会都没有,除了品牌溢价能力较低,与车企自身积极性不足也有关系。以英菲尼迪为例,自2014年9月正式投产成立至今,5年时间只推出了两款车型,产品更新速度慢、产品矩阵不完善,无法刺激销售,英菲尼迪今年前三季度虽出现了同比24%的增长,但共计2.3万辆的销量,还不及奔驰平均半个月的销量。
![]()
其次,是营销策略的欠缺。一个成功的品牌一定是要有一个记忆点,我们常聊宝马的操控、奔驰的豪华、奥迪的高科技,即便是位列二三线的雷克萨斯、沃尔沃,消费者提及这两个品牌也能想到“匠工精神”、“安全”。这些品牌能清晰传递给消费者一个信息,选择了它们就选择了一种高品质的生活方式,所以雷克萨斯即便不国产也圈粉无数。而销量排名垫底的豪车品牌英菲尼迪、讴歌,似乎都很难从它们身上找到属于他们的“性格”。
再不济打价格战也能拉回一些人气。比如价格优惠幅度较大的凯迪拉克,第三季度以16.4万辆的成绩,顺利拿下豪车销量第四的宝座,当然品牌打价格战能实现销量的提升,与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可度也有关系,消费者不接纳你的品牌,那纯粹就是“自嗨”。
合资:日系走强
![]()
合资车市场已然成为日系车的天下,从前三季度的销量看,日系车企无论是同比增幅还是完成率,均有不错的表现。广汽本田、一汽丰田完成率达到近8成,东风本田实现了同比两位数的增长。
在法系车、韩系车销量日渐低迷的情况下,日系车企能维持稳固的增长,有资深媒体人士认为,这与日系车企在华不过分激进的打法有关,“日系车企在中国市场的发展一直很谨慎,在车市爆发式增长的周期不冒进。”
![]()
此外,迎合市场也有很大的必要性。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师建华曾在采访中表示,“如果大企业不按照市场角度去考虑问题,不管多大个儿,也有可能倒下。”一直凸显个性的法系车,如今的市场占有率仅剩1.3%左右。
同时,懂得与时俱进在这个变幻车市也显得尤为重要。新老技术的交替是行业发展的铁律,没有创新性只能“温水煮青蛙”。而品牌之间的对拼甚至还上升到“人品”的比拼。诸如广汽丰田、广汽本田等日系品牌前期口碑经营好,能够实现良性循环发展。
自主:包装营销、打价格战不再奏效
![]()
现在消费者购车逐步趋于理性,“通过博眼球的手段包装产品,让消费者掏腰包”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踏踏实实造车才有未来,以奇瑞、长城品牌为例,依仗核心技术,1-9月实现品牌销量的正向增长,且长城汽车前三季度完成率达到了67.7%。
相反,众泰、东风风神等企业缺乏核心技术的支撑,进入2019年纷纷走下坡路,众泰上半年销量惨遭腰斩,东风风神前三季度同比下滑了34.7%,完成率不到4成,年度目标恐难实现。
同时,随着用户对驾乘品质要求的不断提升,打价格战也不再奏效。未来切实提升产品力,强化品牌美誉度才是车企的出路。
![]()
除了强化品牌美誉度,品牌向上也是自主品牌实现突围的一个机会,类似走中高端路线的一汽红旗,前三季度同比增长223%。另一方面,在汽车电动化的驱使下,未来新能源或将成为自主品牌的销量增速的重要推手,诸如比亚迪、北汽新能源等对制造电动车有比较成熟经验的车企会占据优势。
![]()
即便接下来第四季度是传统汽车销售的旺季,但也没有想象中的乐观。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郎学红表示:“预计到12月负增长可能会达到20%以上,全年仍然是接近两位数负增长,汽车市场今年还是没有探底,明年还会继续下探。” 随着汽车需求持续收窄,过去吉利董事长李书福说的,未来十年80%的车企将被淘汰,怕也不是危言耸听。对于一些新品牌,抱团取暖或许是“熬过”这个冬天的好办法。而传统汽车大厂想要维持稳定发展,除了懂得迎合消费升级、新能源车的发展趋势,也不能放松对汽车核心技术的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