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伟华:成熟汽车社会没有“金九银十”
朱伟华频道 2019-09-09 15:02:28 3
又一年金九银十。
回顾去年,9月乘用车产销量下降幅度高达11.9%和12%,未能遏制连续3个月下降的趋势,业界哀叹金九银十不再。今年政策利好不断,早在6月份发改委即发文,严禁各地出台新的汽车限购规定,8月份国务院文件更首提“取消汽车限购”。汽车限购政策松绑的能量值得期待。但想要激活长期的汽车消费活力,稳定并扩容市场大盘,完善“汽车社会”相关配套、增强国人用车信心才是关键。然而观前路,旧经验难解新问题,仍待探索一条中国特色汽车社会的道路。
2009年对中国汽车产业意义非凡,全年汽车产销量均超过1360万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此后10年,中国都是全球汽车产业的重心所在。凤凰网汽车于次年发布的《2009中国汽车社会蓝皮书》认为,“我们将刚刚过去的2009年定义为中国汽车社会元年——从2009年开始,中国将整体性地步入汽车社会的门槛。”忆往昔,我们何等意气风发,然而10年后呈现的结果,并未完全符合乐观者的预期。好的一方面,根据中汽协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汽车产销量达2780.92万辆和2808.06万辆,已经连续10年蝉联世界第一,地位无可置疑。而从今年7月数据看,产销同比降幅已有所收窄,市场韧性仍在。但问题也已经十分明显,最显著就是限购盛行,而北京、上海、广州、贵阳、石家庄、天津、杭州、深圳等城市实施限购,又恰是消费力澎湃之地。经济观察报评论员王国信在《应有条件放开汽车限购》中写道,“以北京为例,今年4月的数据显示,北京普通小客车申请个人有效编码接近321万个,新能源小客车指标申请个人有效编码接近42万个。特大城市的购车需求在百万辆级以上,而在中国有8个省会城市限制了汽车购买,如果解除限购,将释放出至少500万辆的需求,还有可能增加更多。”回头看10年前的豪言,在汽车存量上我们已经踏进汽车社会门槛,但增量却遭到抑制。在中国幅员辽阔的土地上,地区消费差距仍在,而发达地区既然推出汽车限购政策,就表明在城市配套等方面,已经出现迈入汽车社会的真实瓶颈,即便政策方向改变,解除限购仍非一朝一夕。这又如何能妄言全国实现“汽车是社会的组成部分,是人的空间属性的扩展和精神的延伸。”的汽车社会愿望?
追根溯源,汽车市场的问题从来不是孤立存在。汽车消费既是国家经济实力的体现,同时也是居民收入、城市规划、道路、环境、法律法规、能源、乃至文化发展的综合成果。要保持中国汽车市场的健康增长,关键恰恰在于那些汽车行业之外的领域。就像热带雨林的整体扩张,才能让飞禽走兽获得更多生存空间。实际上早在十几年前,当中国汽车产业已处在腾飞轨道上时,就有不少理智声音提出。比如南京交通技术学院何玉宏2005年发表的论文《挑战、冲突与代价:中国走向汽车社会的忧思》中提出,“今天的中国既没有充分认识到汽车社会的巨大成本,也还没做好进入汽车社会的准备”。文中指出四大挑战、三大冲突。四大挑战即能源挑战、土地资源挑战、交通公害挑战、交通管理挑战。如今已是全部对应。而三大冲突里,第一条政府汽车产业政策与中国客观现实之间的冲突,论文指责当时政府立场为“不得轻易为小汽车的拥有和使用采取限制措施”不符合国情,后来戏剧化的走向极端反面。除此之外,文中个人消费欲望、消费能力与社会承受度之间的冲突,“人-车-路”矛盾激化与冲突,则都已成为现实。无独有偶,《人民论坛》2004年第四期发表题为《步入汽车社会》的文章,专访当时科技部专职委员陈祖涛,在看好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同时,也提出全社会应该高度重视汽车社会的到来,给我们传统生活和思维方式带来的挑战,具体包括:但他同时指出:“堵车、能源、环保等问题的存在,不能说明我们不能进入汽车时代,只能说明,我们的管理水平还不适应,还有待提高。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只有靠发展来解决。”“一提到汽车,人们想到的就是GDP、就是支柱产业、就是带动就业,但对汽车产业文化,对社会协调均衡发展,对汽车、人、生活、自然之间的关系就缺乏认识或认识不够。”
以上种种并非简单罗列悲观,而是试图在追溯现实时,寻找一条面向未来的可行通路。过去数年,中国汽车产业的高速增长掩盖了诸多问题,繁荣的发展让一切看上去太好,导致不少早该解决的问题拖延至今,形成集中爆发。在探讨中国是否进入成熟汽车社会之前,“是否适合汽车社会”的问题已经绕不开。取消限购或是利用产业政策做文章,能够在短期起效,但却可能落入前10年发展惯性,是一把双刃剑。提升居民收入、尤其是提高欠发达地区居民收入,能够解决长期发展的根本问题,但道路漫长。而道路、环保、能源、城市空间等诸多待提升方向,已远在汽车行业所能控制范围之外。未来10年中国汽车是否还能重回快速上升轨道?答案是肯定的,但需有条件。正如中国科学院大学网络经济和知识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吕本富所说:“大多数人都在分析短期因素,其实市场萎靡中潜伏着‘业态变革’的重大机遇。”现有条件下,唯有技术创新才能彻底扭转局面。新能源汽车、无人驾驶等不仅能够改善能源利用方式,解决车、人与环境共存的难题,甚至有可能改变汽车社会的模式。试做一个科幻点的畅想,城市道路遍布无人驾驶共享汽车时,私家车是否还有存在必要?更现实的解法在新能源,虽然也有不同意见。比如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裕生最近发言犀利,认为插电式混合动力车是假节能减排,燃料电池车难节能减排等。当然我们尊重老先生的观点,但这个实际上早些年就被任志强提出过两大问题观点。一、是未考虑技术的发展特性,只以现实数据不能得出创新技术的未来,而这正是努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意义所在,不仅关系到相关企业,甚至关系到中国能不能从这场全球技术竞争中突围,总不能现在就谈放弃。二、是对能耗的片面认识,以火电推出新能源更耗能,可若是核电、风电、水电呢?与燃油车几无空间的能耗提升相比,电能来源在国家层面的优化才是新能源汽车真正的王牌。
每个产业都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与自然、社会和谐共生。虽然培育生态并非汽车行业所能掌控,但找到宏观层面可行的通路,正是为企业把准未来发展方向的关键。所谓金九银十,从来靠的都是未雨绸缪,实力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