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意如今的新车配置表,愿意提供手动变速箱的车型已经越来越少。不论定位是入门家轿,还是城市化SUV车型,消费者更愿意选择不需要频繁操作的自动变速箱。更有些车企,在推出自动挡车型时,大肆宣传其变速箱是采购自哪家哪家国外供应商。
中国供应商的身影在哪儿呢?事实上,发动机、变速箱曾几何时是中国品牌的短板之一。当年有多少初起步的中国车企,都是购买三菱技术的发动机作为创业起步阶段的助力剂。如今,一线的中国车企已经能自行研发发动机技术,不过有一项技术是目前中国车企仍然较难克服的,那就是变速箱。目前,不少中国品牌供应商,在DCT双离合变速箱中投入相当多的心思。
![]()
在普通消费者看来,车辆的变速箱就分为手动和自动两大类,而自动变速箱的领域里,还有其它几种箱体结构。比如说适用范围较为广泛的传统自动变速箱(AT)、CVT无级变速箱、AMT机械自动变速箱、还有DCT双离合变速箱。
![]()
而其中的DCT,是中国品牌投入心血最多的变速箱技术。我们最早认识双离合变速箱,是从大众品牌为旗下新车装配而闻名。当时双离合变速箱的效率确实要比传统自动挡要高,动力输出表现要优于使用其它传动技术的产品。
![]()
然而作为新的技术,出现问题的几率也要比其它箱体来得高,并且维保的费用并不低。后来,消费者对于DCT的态度由崇拜与仰视,变得备受质疑。经过不断推出改版车型,双离合的箱体经历从湿式取代干式结构。尽管降低传动效率,但能换来更好的稳定性和口碑,这也是很值得的。
![]()
既然口碑不怎么样,为什么中国变速箱品牌还是将对于未来寄望于此?事实上,这些其它的变速箱都有各自优势的高精尖技术,并注册知识产权,形成属于自己的技术壁垒。
![]()
比如说AT变速箱,在制造精度方面需要相当高的水准,包括行星轮、太阳轮、电磁阀等部件,因此目前中国品牌供应商里甚少出现自行研发的AT变速箱。
![]()
至于CVT变速箱,其主动轮/从动轮/钢带的结构要比AT变速箱简单得多。但是,目前最重要的传递介质钢带的技术,掌握在博世手上。又或者可以选择舍弗勒公司的链条式钢带装置,但依旧逃不过高昂的专利费。除此以外,CVT变速箱以钢带传递,难以输出和承受过大扭矩,也是并不适宜。至于AMT,其市场空间和技术优化的空间要比前两者小得多,愿意为其开发新系统的供应商就变得更少。
![]()
以我国为例,在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之后,新能源车、PHEV/EV等车型会越来越多,电气化程度越高,对于变速箱如何将电能和机械能进行耦合,从而达到省油、降低排放目的就变得关键。
DCT适合在PHEV/HEV车型上发展,既能降低其低挡位的匹配难度,同时可以充分发挥DCT传动效率高的优势。另外,DCT扩展电动化产品,大部分零部件均可共用,可有效降低企业的开发投入和生产成本。
![]()
混动系统中,将多种自动变速器与电机的不同构型进行对比,DCT相比AT/CVT具备一定优势。行业内有分析指,传统的DCT技术是混合动力和纯电动车型变速箱的基础。DCT结构中,定轴齿轮传动技术是更容易与外部齿轮进行啮合,实现电机的动力输入,这样的结构同时也适用于P2与P2.5构型。在未来电动车的发展趋势,将衍生出2-4挡自动变速箱来辅助调整电动机的工况,而基于DCT双离合变速箱结构的2-4挡DCTe产品是重要的发展方向。
![]()
过往发动机、变速箱都需要外采的时候,自主品牌的汽车还算不上真正的自主,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工业与生产工艺的提升,更多高精尖的技术可以通过自行生产和研发,自主品牌才成为真正的中国品牌。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开始建立内联、外合的作用,促使国内自动变速器供应链,尤其是国产的双离合器模块、扭振减震器模块、控制模块和分离离合器模块等部件得以推广。这更深层的意义是带动了上游工业制造水平的整体提升。